APP下载

议论文体的观点概括

2016-05-30沈胜方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观点态度文言文

沈胜方

【阅读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

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其素材多出自正史中的传记文本,共4小题19分,除了文意理解和文言文翻译是常设题外,断句、词语理解、文化常识、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作者观点探究等考点不定期出现。本期语文版块我们安排了5篇文章,分别从全国卷(其中第一篇文章的文言文素材《送丁琰序》出自浙江卷)考题的一些特点入手,呈现命题形式,分析解题要点,探索解题规律。请大家仔细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不是单纯地让我们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含蓄曲折,这就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概括。对文章已作出的分析和概括,要根据要求选择我们的判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也可假托文中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出来。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厘清这些问题,就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答问题:

一是要通过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文章展示的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传达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是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三是要紧扣原文主旨,不要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下面我们用宋人曾巩的文章《送丁琰序》(2013年高考浙江卷文本)做例子说明。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送丁琰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 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 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 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解析 本文是论述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明晰。四个选项直接或间接涉及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A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分析概括;B项是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行分析概括;C项分析概括文章介绍的“今之贤少”的原因;D项概括第四段的内容。答案为C。由第三段可知,“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并非“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今之贤少”重要原因是:“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

练习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回答:选文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示例 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坚持的事情,不要强求继续下去(要“当止则止”)。//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利欲,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为之所害。

猜你喜欢

观点态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观点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业内观点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