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年免费教育的意义在扶贫

2016-05-30

环球慈善 2016年3期
关键词:省份救助免费

日前,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0年前,陕西将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这也使陕西成为继内蒙古于2012年在全境实行12年免费教育之后,首个在全省范围推动13年免费高中教育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省份。

由公共财政埋单学前一年和高中三年的教育成本,这一方向显然符合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什么是内蒙古、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率先实施免费高中教育?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所在。然而,只要列出广东省教育厅在2015年给出的数据,即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5%,就可以知道,在经济发达如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通过家庭供给,高中的入学率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准,无需国家力量的介入。相反,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高中毛入学率还在85%左右,有些省份甚至更低。所以,选择在西部省份进行免费高中教育普及,主要目的还在于扶贫。事实上,人口稀少的青海省也提出了在全省推进困难家庭15年免费教育的计划。青海省教育工作会议就在近日提出,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青海省内五个藏族自治州、一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所有学生,以及西宁市、海东市的贫困家庭学生将享受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前将覆盖全省。

从地区差异来看,西部省份普及高中免费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扶贫,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扶贫政策的实施足以形成深远影响。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一定程度上,产业升级的客观原因就在于人口红利消失,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要想真正落地,人口素质的提升是最关键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上述政策建立在中国不断加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下,可以说,“中国制造2015”这样的制造业大升级任务要完成,优质的职业人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以世界顶尖的德国制造业为例,之所以德国在8000万人口的规模下,发展出以制造业为主的2300个名牌,使“德国制造”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关键原因恰恰是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政府就不断加强对应用技术学校的投入。

今天的中国,从内蒙古、陕西、青海普及高中免费教育开始,扫除教育贫困的同时,也会为中国制造的崛起提供强力支持。对此,尽管政策本身的普及需要做更多的公共讨论,但在总体上,教育扶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关乎产业结构的转型,如何让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能够各行其道,这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参与讨論者都需要拥有的视野和考量。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救助供养为特困人员撑起生活保护伞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这一意见的出台,对推动相关方面继续做实做好相关工作,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对广大特困人员解决生活难题、提供生活保障,是一个重要福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人员特别是特困人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同时,特困人员不仅农村有,城镇也存在。紧紧盯住这些特殊困难群体,下大力气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不仅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为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特别是要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实现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困难不少。当前,很多地方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就是资金缺口及救助供养的长效机制问题。此次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制度内容,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在资金保障上也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政府统筹安排资金,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努力让这些措施贯彻执行到位,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落实到位的关键。

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更映照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意见精神要求,千方百计引入社会力量,下大力气共同发力做好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工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本刊整理自《新华社》

猜你喜欢

省份救助免费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该不该免费送货
水下救助抢险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