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体系研究
2016-05-30潘振李莲英
潘振 李莲英
摘要: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缓解当前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我国经济文化实力。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还存在着教学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不够友好等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22-02
一、简述“创新”、“创业”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前者是思维的转化、方式方法的改进、新事物新内容的增添等;后者是一个人利用商机并进行有效的运转,最终获得利益的商业化过程。创新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推动力。
相较于创新,创业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人类的聪明才智,努力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出特定的社会价及经济效益。创新与创业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创业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围绕创新精神来进行,而创业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个形象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详尽的思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当做的重要工作,同样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才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员。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全面且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二、造成大学生创业思维难以被培养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代农耕经济下,“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束缚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虽然科举制度对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其扭曲了真正的教育,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传统思想中对孝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欲望,成年的孩子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留在家里孝敬父母,不能外出闯荡,否则便是不孝。这是时代的局限。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于当前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盛行让学生故步自封,难以实现对自身的跨越。
2.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课程结合力度不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并未跟上思想的脚步。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的就只有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如创业竞赛、少量创业类型的讲座等。形式单一,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更没有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并且,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创业思维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出现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师资源短缺。高等院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学生难以得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不具有创新意识,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不足,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很难让学生对于创业方面予以思维的开创,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缺乏大学生可以做的创业项目。在校大学生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难以找到适合其创业的优秀平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腔热血没有挥洒的地方,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不利于其发展。实际上,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创业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提升其创业能力。加上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景气,给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狠狠一击,让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对于学生用那迈出创新创业一步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
1.发挥师资力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优势。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开发、乐观人生态度的保持以及国家政治的学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重视起来,摆脱其慵懒情绪,真正学习到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树立更高更远的理想,将自身创业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下,全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逐渐加大力度,但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上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无形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建立。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的建立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建筑上,比如用贴标语的方式,让师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也应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文化营造,将创新创业精神植根于校园环境中,融入每个人的头脑中。
3.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并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应该将其眼光放长远,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点出发,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利用自身优势与时势优势,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创业。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之余,也要做好相应的思想舆论导向,注重从媒体、宣传等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大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对创新创业的全新认识,并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家还要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行地区性划分,让不同的地区享受到与自身相合适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创业发展。
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鼓励其创业。在校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服务,提供资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创新意识很强的团队,提供科研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请专业人员指导其创业活动,甚至可以鼓励老师带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老师为辅,学生为主,强强联合。老师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持,学生加以运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其创业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创业积极性的培养,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丰富的阅历是创业活动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创业活动中,弥补学生社会阅历、经验不足的弊端。教师还要跟进学生们的创业过程,对其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全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所形成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道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甚至可以引入到各地区的中学教育中,学生从小便可以接受创新创业的教育,使创新创业思维成为学生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不断探求创业的科学道路,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2]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05):104-107.
[3]陈兴文,刘燕,白日霞,王凤慧.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