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BIM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2016-05-30沈会龙
摘 要:在当今中国的工程建设行业,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绝对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政府、各行业协会,还是业主、设计院、施工企业、运营单位等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参与方,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探讨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CAD技术取代手绘,再到BIM三维设计技术逐步取代CAD二维设计,技术的变革必将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在此,文章将针对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开简要探讨。
关键词:BIM技术;现状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而目前我们正处于发展阶段(从1.0阶段逐步迈向2.0阶段),1.0阶段以模型创建(翻模—参数化建模—深化建模)、模型可视化、碰撞检测为主,2.0阶段的应用更加广泛,比如前期的设计分析、后期的施工、运营管理。从手绘时代到cad时代再到BIM时代,发展势头不可小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还属于粗放型,均是以经验管理为主,并没有依靠数据决策。同时,我国在BIM软件开发和技术应用方面较发达国家都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让大家了解我国的BIM技术现状,下面从需求—BIM软件—人才—协同等4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需求
BIM技术的产生就是因为需求,BIM技術的发展也是因为需求的推动。现代大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参建单位多、项目要求功能高以及全寿命周期信息量大等特点。建设项目设计以及工程管理工作极具复杂性,传统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实践证明,信息错误传达或不完备是造成众多索赔与争议事件的根本原因,而BIM技术通过三维的共同工作平台以及三维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为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和解决思路,为解决目前的协调性差、整体性不强等问题提供可能。
从2010年住建部下发《关于印发2011到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到2012年住建部的《建筑工程信息模型统一标准》再到2015年住建部下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BIM技术的重视和支持。再从行业协会举办BIM竞赛和建设单位对BIM的态度来看,整个行业对BIM技术的渴望和推动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不管是施工还是后期维护,我们对项目整体的把握都有欠缺,基本上大部分工程都是遗憾的工程,有了BIM模型、BIM施工模拟、BIM数据信息,会让我们对项目的控制有质的提高。由此来看,BIM有着广泛的需求,当然,也存在很多制约。
二、BIM软件
BIM软件平台有很多家,Autodesk、PKPM、广联达、鲁班、鸿业等都有自己的BIM软件。我所在的市政设计院就是引进了Autodesk的BIM软件套装,作为BIM方面的优秀的代表,Autodesk的BIM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道路工程分叉段的建模、标线施画,桥梁异形段的建模、配筋,建模之后出施工图的标准及出图率等都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虽然经我院BIM小组的努力探索,有些问题已经得到暂时的解决,但作为有很多需求的功能,作为软件研发单位还是应该考虑补充相关有针对性的设计模块。
当然,BIM软件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人力:BIM软件的研发人才,既要擅长软件编程能力,也要懂相关行业在实际应用软件时的设计习惯及需求。物力:软件研发的经费,这既需要软件公司自己的前期投资,更需要先卖出软件获得收益,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吸引人才、研发改造,这就需要BIM软件有越来越大的普及率,反过来再支持和推动BIM软件的改进。这个良性循环现在已经形成,剩下的就是时间了。
三、人才
这里说的人才主要是业主单位懂BIM、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会利用BIM技术的人。除了软件研发人员之外,我国现在的BIM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引进了BIM技术的一些大型设计院和大型施工单位。
BIM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BIM技术门槛较高,设计和施工单位的BIM技术前期投入较大(软件+硬件),导致只有大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才能引进这项技术,而且学习和应用BIM系列软件是一个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的过程,这限制了BIM人才的数量;二是即使单位引进了BIM技术,目前很多设计和施工人员的能力也局限在1.0发展阶段的翻模向参数化建模和深化建模的阶段,主要用在大型复杂项目的汇报等前期阶段,BIM技术人才的质量不高,专家级和大师级人才很少。
BIM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既需要技术人员自己的探索和试错精神,也需要依靠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市场对BIM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BIM人才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四、协同
协同包括一个项目在同一阶段不同专业间的协同,也包括一个项目在不同阶段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本节主要讲讲项目在全生命周期的协同。
目前,很多设计单位的BIM成果很难走出去,向建设单位汇报、向施工单位输出,都存在一定难度。这与软件输出成果格式的标准和兼容性,业主、施工单位软硬件条件的提高、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有关。当然,标准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靠实例积累慢慢形成的。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努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使用BIM技术,一定会很快实现。
BIM技术已经在建筑及相关领域崭露头角,他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被认同。随着我国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个人层面对BIM技术投入的不断增加,良性循环的产生必将有力推动BIM技术的普及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贯通。
作者简介:沈会龙,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