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的途径初探

2016-05-30汤建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途径语文教学

汤建军

摘要:创造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学会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习惯,培养创造才能;第三,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寓教于乐。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60-02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创造品质的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2]。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激发出来并加以合理引导,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创造出巨大的奇迹。一个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国外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创造个性的方法途径很多。首先,要摈弃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师生之间搭建起一个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的“平台”,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赏识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偶然失误持宽容态度。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追求“新奇”的习惯,引导学生善于从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中“生疑”,提出新问题。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小说一开头就写“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这个问题很新鲜,是理解作品一個新的切入点:这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既表现了地方的乡土特色,又明显地划出了一条贫富界线,柜台处喝酒的是穷人、下等人,柜台内喝酒的是富人、上等人,孔乙己是穷人,却要保持他的“上等人”的身份,他既没有上升到柜台里面坐着喝的资格,又不愿脱掉长衫去劳动,完全成为一个站在柜台外喝酒的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可悲的。这不是意思颇深的创见么?

二、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创造性人格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那么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关键[3]。它具有敏感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特征。良好的教育要以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水平为目标。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求“新”——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最不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不会想”,不会生疑,不敢提出见解,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惰性,思维迟钝了,创造潜能泯灭了。例如,中学语文课本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反复修改而编写出版的,应该说是当今中国差错率最低的一类书了。然而,曾有学生告诉我,说他发现了教材上的错误,原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1994年10月第1版1995年2月第1次印刷)的第三课《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第22页中间的一个标点弄错了。原文是……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所以”这个词前的下引号应该移至“所以”之后。不难判断,这个发现确实是正确的。无独有偶,还有学生指出课本第297页练习题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划法也错了。原文是:“城阔/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显然划分节奏时不该把“三秦”、“五津”这两个词破开。后来语文课本再版时,这两处都更改过来了。连“权威”编写的教材都会出错,何况其他书呢?这些发现,反映了学生不盲从和多思善疑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具备的。虽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或是荒唐可笑的。如学习《七根火柴》时,有同学提出:一夜的暴雨那么大,无名战士的衣服像在水里泡过一般,而无名战士腋窝里的纸包竟然不湿,火柴干燥如故,这可能吗?

第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人的思维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这会严重阻碍创新意识的萌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新角度,开辟蹊径,设计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反、不一致或具有多义性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所迷惑,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和求知问题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打破“定式”,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来思考问题,提出创见。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孔乙己多次到酒店喝酒这一问题的看法,大部分同学认为孔乙己喜欢喝酒是“好喝懒做”的表现,但有个同学却认为,孔乙己好喝酒不完全是“好喝懒做”,而是借酒消愁,因为他一生中屡试不中,考不取功名,生活困顿,因而内心痛苦,到咸亨酒店喝酒消愁,更有甚者,有个同学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既不属好喝懒做,也不是借酒消愁,而是冷得没办法了,来买碗酒喝暖暖身子,因为时令将近初冬,小伙计穿上棉袄还整天靠着火炉,而孔乙己却只穿一件破夹袄,可见已到了饥寒交迫的绝境了,身上剩下的四文大钱,吃饭是不行的,所以只能买碗酒暖身子。这个观点,仔细想想,却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思想认识上也是正确的。这个创见正反映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反其道而行”,“逆”中求“新”——培养思维的逆向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正则有反。比如,生活中灭菌和保存食物的方法,起初科学家想到的高温杀菌和用煮沸的办法保存食物,后来科学家们进一步想:能不能采取低温杀菌的办法呢?能不能用冷却的办法来保存食物,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证明这些方法也是正确可行的,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又一进步。如果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事物或问题的正面想到反面,或从反面想到正面,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大有裨益。例如,学习了《愚公移山》这课后,同学们都赞誉老愚公不畏艰难险阻,具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可有个同学却不屑一顾地说:“老愚公真顽固,下那么大气力移山值得吗?‘搬家难道不比‘移山容易吗?何况‘家还可以搬到交通、地势、环境都比深山好的地方,何乐而不为呢?”这个同学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法,为解决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第四,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思维的形象性。爱因斯坦曾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习了《天净沙·秋思》后,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秋”的意境,然后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既是对学生想象力、感受力的一次锻炼,同时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同样,在学生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于勒回家了》这样的作文题,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续写课文。实践证明,同学们的写作兴致很高,创见幅度也很大,涌现了不少构思合理、语言形象、描绘生动的佳作。

三、寓教于乐,在语文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情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催化剂和推动器[4]。兴趣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语文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关键是引导学生尝试创造的美妙和乐趣,从而强化创造意识。学完了话剧《陈毅市长》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剧中的角色来进行表演,尽管同学们的演技可能还很稚嫩,尽管表演得还不一定到位,但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但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加深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同时也初步尝到了演话剧的辛苦和甘甜,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再如,学习了《寓言三则》中的《浓烟与烟囱》一文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同学们一定会演得很“投入”:比如,一位同学可能会双手合拢,站立不动作为“烟囱”;另一位同学先蹲在用胳膊拢成的圆圈下,随着叙述者“浓烟从烟囱里冲出来,总是……”的话语,那个扮“浓烟”的学生双臂飞舞着,配上那不可一世的腔调:“妒忌我呀,没门……”真是把“浓烟”演活了。经常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潜能便能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按说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再深化一步,如: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以《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为题,写成一篇记叙文;还可以让同学们依照《浓烟与烟囱》的写法,以《粉笔字与黑板》为题,写一则寓言。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创造力就越大,创造性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

以上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当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造,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建设者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振海.素质教育读本[M].第1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家丰,等.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M].第2版.新华出版社,1997.

[3]张武升.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R].天津市教科院,素质教育工作手册(二),2000.

[4]王棟生.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1,(6):24-26.

猜你喜欢

途径语文教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