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教养问题面面观

2016-05-30刘黔敏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隔代教养成人

刘黔敏

现在,隔代教养已是一种常见现象。父母亲将孩子交给老人带,这可能是整个社会生态的问题,年轻一代在父母角色和职场发展之间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确很难。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隔代教养纵然可以给孩子精心的照顾、温暖的关怀,但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年轻父母的关注——

运动:

孩子“我要跑”VS老人“我跑不动”

从儿童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生命的早期,大动作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的发展都是沿着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过程展开的。孩子本身有着这种发展需求,加之其大脑还没有发展到平衡的状态,容易兴奋而不容易抑制,所以孩子天生有着运动发展本能。在具体的行为上,体现为活动性很强,喜欢户外活动。对于老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衰退,要跟上孩子的运动节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老人因为担心无法控制住孩子的运动范围,只能无奈地将孩子多“圈养”,少“放养”,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而且户外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老人带孩子因为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在孩子运动时更容易担心他这里磕着了,那里碰着了,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这样的心态,自然会导致他们会为孩子的活动人为设置很多的边界,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空间。现实中无论是“圈养”还是“限制活动时空”,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年轻的父母需要认识到这点,也不应对老人在这方面有过多的要求。

语言:

孩子“需要说”VS老人“你不用说”

4岁前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可能会对其口语的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影响。这个时期正好处在孩子的幼儿园阶段,也是祖辈参与养育机会最多的阶段。从口语发展的条件来看,无外乎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需不需要说,二是怎么说,三是说什么。需不需要说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需要说话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孩子起床后喝奶的三种情境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种情形是:当孩子睡醒后,成人直接将牛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满足其喝奶的需求。第二种情形是:当孩子睡醒后,孩子指了指奶瓶,成人把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满足其喝奶的需求。第三种情形是:当孩子睡醒后,孩子说“奶”,成人把奶瓶塞到了孩子嘴里,满足其喝奶的需求。这三种情形在祖辈抚养场景中都不难看到。第一种情况可概括为:孩子不用“沟通”,需求即可得到满足;第二种情况可概括为:孩子不用“语言沟通”,需求即可得到满足;第三种情况可概括为:孩子只用说“很少的话”,需求即可得到满足。归根到底,老人因为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对其各种信息的表达非常熟悉,往往对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手指的动作就能心领神会,进而马上满足其需求,正是因为这样的“读心术”,无形中就可能剥夺了孩子运用语言和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口语的发展受到影响。

规则:

孩子“我想要”VS老人“想要就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开始都是“自我中心”思维的,这种思维的典型特点就是,只能感受到自我的想法和情感,而对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缺乏换位思考和移情的能力。正因如此,越是年幼的儿童,越需要对其行为明确地划界,给予明确的规则,并要求其遵守。当孩子在面临行为受到限制、需求受阻的情形时,他们很容易采取哭闹、发脾气的方式逼迫家长放松行为的尺度,达到要求。理智的成人知道如果由此妥协,那么前面“做的规矩”也就失去了效力,因此会坚持到底。但是对于很多老人而言,他们更容易被孩子的眼泪打倒,也就经常会放弃原则,孩子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这演变成一种模式,那么孩子也就容易形成“我想要怎样就可以怎样”的思维,规则边界也就很难建立了。

独立:

孩子“我要做”VS老人“我帮你做”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弱小,几乎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的意识和能力都在发展之中,2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会把“我不”挂在嘴边,这是通过语言发出“独立的宣言”,在行为上孩子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幼儿期的儿童处在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检验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或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感到内疚。随着体力和智力的不断成熟,他们又在尝试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技巧,这一阶段就像一座桥梁,儿童也许会在尽力成为一个“大孩子”和从依赖照看者中获得安全感的两端之间不断徘徊。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尝试新任务时,希望能体验到一种参与感,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们似乎喜欢竞争,并想在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中都做得最好。同样,当任务太难时,他们也可能望而却步,并惧怕失败。给孩子提供适当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是有益的。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做什么”才是爱,而是“不做什么”才是爱。孩子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发展出了相应的能力感和效能感。在祖辈抚养为主的家庭中,老人因为全天候地与孩子待在一起,也很有可能将孩子能力的边界缩小,当孩子本来有“我来做”愿望时,已经帮他做了。长久下来,对孩子而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在老人眼里,孩子什么方面都需要自己的帮助,相互的关系就更为紧密,但这种紧密的关系背后,却以孩子能力发展受限、自信心建构缺失为代价。其实,“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是孩子的成长权利,“做事遇到挫折”也是孩子的成长权利,如果剥夺了孩子的这些权利,自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诚然,还原到现实的家庭中,隔代教养有着多重的面貌,并不是所有的隔代教养都会带来上述问题。如果年轻的父母意识到更为重要的养育责任还是在自己这里,很多问题也就不是真正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隔代教养成人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成人不自在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教养方程式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Un rite de passage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