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可行性研究
2016-05-30王永友史君
王永友 史君
文化产业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可行性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汇总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15-2016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落地的制度性设计”、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培育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战略问题研究”(15XDSKZD007)、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研究”(14SKB021)阶段性成果。
[提要]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市场高质量产品不多、有些导向正确的文化产品表达手法简单粗糙、高雅文化产品受众面太小、文化市场监管乏力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构建自觉传承的动力机制、构建高效运行的生产机制、增强承载传播能力及构建全面畅通的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反馈机制。
[关键词] 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行性
[作者简介] 王永友: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咨政中心副主任。
文化产业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活动及文化服务等形态进入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以生活化的方式被人们所了解、认同和接受。那么,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了吗?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有能力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怎样才能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在全国15个省(区)、市对5000名大学生和3000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结论如下:
一 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无论何种文化产业形态,都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落地,进而引导和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逻辑前提。
(一)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必然对人们产生影响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的生产实践活动,以物质形态来体现精神文化的内容。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服务为社会提供蕴含某种价值取向的产品,具有教育大众、凝聚共识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追求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属性。一方面,意识形态属性对人们产生直接影响。文化是构成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而在文化内涵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某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意识形态属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传播某种意识形态的特殊行业,文化产品或作品成为承载某种意识形态的特殊物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属性的间接影响。文化产业是对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生产、创作,进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商品经济属性使得文化产业的生产、创作会体现生产者和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交换和传播的是被赋予了思想和价值的产品或作品,消费和体验时会体现和感受某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隐性体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文化产业具有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二)文化产业的主体追求决定了其发展必然对人们产生影响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实践为内容的价值传播活动。文化产业主体的立场、观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和内容选择。价值导向和内容主题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一方面,文化产品或作品的价值导向是由生产者、创作者等文化产业主体的立场、观点决定的。如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同“读书可以明志,也可以使人功利,可以使人增知,也可以使人堕落,关键要看书籍本身的思想境界和倡导的价值追求如何”。这说明受访者普遍认同文化产品生产主体的价值追求会对产品享用者产生影响,生产者、创作者的价值追求会通过文化产业所反映的价值导向影响受众。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或作品的内容选择也是由生产者、创作者等文化产业主体决定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会将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以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反映出来传递给受众。如调查中同样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观众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的标准主要看是否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与“深刻的主题”。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通过价值引导也可以通过内容渗透来实现在文化产业中的落地,其关键是文化产业主体是否理解和认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调查还证实这种影响具有差异性,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价值观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承载和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却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承载和传播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会对人们产生不同影响。调查中,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画面低俗、内容低级的作品对个人健康成长有害”,55%的受访者认为“感动中国人物与道德模范评选等节目,能够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提高人们道德修养”;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公益广告能有效传播积极思想、摒弃负面影响”。这不仅表明受访者普遍认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会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证实了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会得到大众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中能够“落地”。
二 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能很好实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文化市场中高品质产品不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中“落地”需要通过文化产品占领市场、赢得受众去实现。文化产业占领的不仅是物质消费市场,更是精神消费市场,赢得的不仅是受众对文化产品的喜爱,更是对其承载价值观念的认同。文化产业本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市场平台赢得受众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市场缺乏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很多文化产品不仅没有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传播了诸多低俗内容,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游戏作为发展迅速且受众不断增多的文化产品,受到各类群体的喜爱,调查中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玩游戏可以提高智力、放松心情,但有些游戏画面低俗、内容低级,对个人健康成长有害,对受众负面影响大;超过4成的受访者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动漫,但近5成的人认为有些动漫作品格调低下、思想浅薄,对受众负面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文化产品虽有市场但没高品质,使得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思想观念趁机拥有市场、影响受众。
(二)有些导向正确的文化作品表达手法简单粗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中“落地”需要通过有形的文化作品承载无形的思想观念去实现,承载不仅要强调承载什么,即蕴含正能量的思想观念,更要强调怎么承载,即能够将正能量思想观念进行优质表达,以获得受众的理解、喜爱和认同。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有思想但表达手法简单粗糙的文化作品,即充满正能量的主题内容没有找到灵活有效的表达形式,没有运用多样化的文化业态、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等将正能量的思想观念进行实物转化,没有增强正能量思想观念的吸引性、趣味性、通俗性,没有实现正能量思想观念的社会化和大众化。调查中有近6成受访者认为一些思想深刻、蕴含正能量的文化作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太过直白简单,缺乏独特视角和创新思路,以“太红”的内容、“太正”的台词、“太高大上”的人物形象呈现,主题虽然鲜明但不深刻,不能引起共鸣;价值观虽然正确但不真实,无法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文化作品虽有思想但表达手法简单粗糙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用正能量作品教育受众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排斥,恶化正能量作品的生存空间。
(三)高雅文化产品受众面太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中“落地”需要通过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去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来实现。有品位的文化产品本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产品品质吸引受众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有品位的文化产品没有满足受众需求的现象,无法将受众对高品位文化产业的主动需求转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高雅艺术是集审美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文化业态,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观念、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调查中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经常听音乐会、看话剧、参观书画展、摄影展等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与行为修养,但有3/4的受访者表示接触和欣赏这些高雅艺术的机会不多;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是集知识性、历史性、爱国性于一体的文化场所,能够增强大众对国家文化的了解,增强大众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操。调查中有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经常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有助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但同样有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机会不多。由此可见,高雅文化产品未能满足受众需求,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业未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四)文化市场监管乏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业中“落地”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增强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督管理;不仅要加强对违背法律法规行为的严厉禁止,更要加强用正能量文化引导市场健康良性发展。但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文化市场监管乏力的现象,审查标准多为“禁止”性的,少有“倡导”性的。一方面表现为现有文化市场注重对违背法律法规的市场行为进行惩罚,忽略了对那些“无害但也无益”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忽视对那些纯粹搞笑娱乐、没有思想品味的文化产品和作品进行引导和管控;另一方面表现为现有文化市场注重对“不许违反什么”的反面监管,缺乏对“应该倡导什么”的正面引导,缺乏对高层次正能量文化产品的支持与鼓励。调查中超过5成的受访者认为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CD/VCD、书画、摄影等市场充斥着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甚至低俗的东西;超过5成的人认为电视“休闲娱乐”节目中存在庸俗、低俗和媚俗现象,缺乏正能量引导。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文化市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存在问题,未能通过对文化市场的正引导形成一股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劲潮流。
三 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难以落地的症结
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与文化服务等形态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是复杂的,但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行追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强的组织者和德才兼备的文化产品创作者
缺乏强担当、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的主体之责。调查中,对中国影视作品不能主动承载国家主导价值观的原因,在诸多选项中超过4成人认为是“生产者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缺乏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超过3成人认为是“缺乏既能驾驭宏大叙事、又能巧妙融入作品的主创人才”。一方面,一些文化产业从业者没有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大众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未能认清自己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书写者,更是时代精神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的历史使命,没有担当起提高大众精神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职责,不能始终把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产业应有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求,缺乏顾大局、有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人才对文化产业如何承载和传播国家主导价值观进行高端规划和战略设计;缺乏有思想、会表达的生产创作人才,将深邃的思想观念与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进行灵活转换;缺乏大量善营销、懂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做好高端文化产品的推广、营销与策划并占领市场;缺乏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并走向世界。其中,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强的组织者和德才兼备的文化产品创作者是文化产业不能将深刻主题有效转化为满足观众要求、持续占领市场的主因。
(二)市场监管不到位,引导效能低
缺少高效能的市场监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的监管之责。调查中,近6成受访者认为当前引导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够,文化主管部门对市场监管不到位,对文化发展的引导不力。
一是监管主体不完善。既表现在忽视社会主体,现有监管主体主要是文化主管部门,而“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社会代表”等社会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又表现在忽略了受众主体,监管人员主要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而观众代表,受众主体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还表现在监管层级水平的参差不齐,监管层级由国家监管降低为属地审查,各地审查宽严不一、执行参差不齐,对于哪些符合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应该如何修改,如何监管才能张驰有度都会因为监管主体水平不同产生不同结果。
二是监管标准不明确。现有管理条例,只从原则、方向上规定了不得出现的内容,属于一般性、普遍性规定,而没有根据不同文化业态的特殊性做出个性化规定;只是抽象地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进行原则性规定,没有细化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
三是引导效能不高。有关政策法规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不力,仍存在盲目追求文化GDP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对文化市场行为的引导不力,仍存在生产和销售“三俗”文化产品的现象;对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的引导不力,仍存在供大于求抑或供不应求的不协调现象;对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引导不力,仍存在满足低层次需求而不是满足和引领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目标。
(三)资源挖掘不充分,精品力作少
缺少深层次、有内涵的资源挖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落地”的内容之责。调查中,超过6成受访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要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必须解决当前对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的问题;超过5成人认为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汲取养分。
一是对历史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立意不深。现有文化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存在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忽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语境,忽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解构历史、戏说历史,颠倒黑白,片面报道“历史真幕”,没有真正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国家命运的高度、站在民族危亡的高度,客观真实反映和弘扬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二是对当代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搞笑、娱乐、跟风为主的文化产品,没有充分体现时代气息,没有深入挖掘当代文化,没有反映当代中国精神,更有甚者以“远离时代”,体现“另类”为特点,充分展示各类支流文化而有意排斥当代主流文化,缺乏对当代主流文化的建构与认同,造成人们价值观模糊和混乱。
三是对世界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站位不高。通过引进和购买版权借鉴他国优秀文化资源,更多的是处于学习与模仿阶段,缺乏创新发展,在跟风国外潮流时没有在复制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潮流;在引进技术时没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技术的核心;在模仿形式时没有从直接拿来上升到突破创新,没有真正学会用世界眼光、世界资源丰富中国文化资源和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资源挖掘不充分,缺乏对国家、历史、制度与人类文明具有高度认同的精品力作。
四 关于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一是要明确引导主体与监督权责。要通过立法明确政府是引导和监管的第一主体,把社会媒体、群众团体、观众群体等也作为监督主体,并明确各主体的引导职责和监督权力,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二是要明确引导客体与效能目标。既要引导创作者创作、生产者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不碰底线、依责勇担使命、依需满足市场;又要引导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细化监管标准,强化监管执行,做到令行禁止;还要引导社会群体自觉发挥监督效能,引导人民群众建立起理性的文化消费理念和良好的文化消费行为。三是要解决怎么引导与提升效能的问题。既要用政策法规的“硬规定”去引导,根据不同文化产业业态的特殊性,把原则、方向性的规定变为具体的、个性化的操作性标准,提高可执行性;又要用使命意识的“软约束”去引导,加强对不同文化领域从业者的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它们的国家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还要用市场需求的“实需要”去引导生产者和创作者产出更多正能量作品。近7成受访者认为真正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
(二)构建自觉传承的动力机制,实现文化产业双赢发展
一是以提高受众需求水平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这一动力来自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效益更大化的追求。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受众的教育和引导,使受众不再停留于满足浅层次的视觉享受和单纯的休闲娱乐,而是在文化消费中提升思想境界、实现美好追求、增强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培养一批敢担当、有思想、善创新的主创人才,以便将深刻主题巧妙融入作品去满足受众的高层次需求,从而占领甚至引领市场获得更大、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只有满足受众高层次需求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更大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倾斜力度,促使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这一动力来自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要通过政策法规引导文化产业从业者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对背离主流价值的文化产业进行严格约束和抑制,对弘扬主流价值的文化产业进行大力支持和鼓励。引导创作生产出更多满足受众高层次需求、引领大众需求的正能量文化产品,从而赢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观众喜爱,占领更大市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只有真正反映主流价值并获得大众认可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
(三)构建全面畅通的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反馈机制
构建反馈机制,是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是否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构建反馈机制的归宿最终是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各环节的有效反馈,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真正需要、满足人民群众高端需求的文化产业。调查中,近70%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产业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文化产业的消费者,也是最终的评判者和检验者。只有真正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要保障各文化主体间的畅通反馈,促进公共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一是要建立国家、省(区)、市三级受众网络反馈平台,打通生产与消费的障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发声的平台,让受众意见得以及时表达,为文化的创作生产提供有效市场信息,使创作者和生产者能够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和市场需要。
二是要建立国家、省(区)、市三级文化产业者网络反馈平台,打通管理与生产的障碍,提供文化产业创作者和生产者发声的平台,让创作者和生产者意见、市场变化、社会反响都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市场信息,方便政府部门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
三是要建立国家、省(区)、市三级政府部门网络反馈平台,打通政府与受众的障碍。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要及时公开,为群众了解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产品投放、活动开展与服务详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文化行为监督,敦促政府采取分区分片的办法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项目的公共文化投入和建设,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编辑: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