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如何御寒?

2016-05-30

华夏关注 2016年3期
关键词:衣料样式手套

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冲锋抓绒、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当女孩子们一边淘大衣、一边淘打底裤,追求“美丽不冻人”时,是不是想过,古代的人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御寒衣料 有絲有麻有毛料

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时以前,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裌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在初秋时节,裌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垫上絮类。垫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垫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除开垫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服饰样式 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样式并非一成不变,万历年间的通俗小说《金瓶梅》对晚明社会风俗人情、衣着首饰反映相当真实具体,不仅对绸缎名目、衣着名目、首饰名目记载详细,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中层妇女的衣服搭配。《金瓶梅》写冬装:“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纱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貂鼠卧兔儿”,或“上穿了沉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纽扣儿,下着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御寒装饰 手套帽子样式多

在保暖方面,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观。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清朝,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据《华西都市报》)

猜你喜欢

衣料样式手套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棉手套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做只手套好过冬
“衣料超市”
神秘的白手套
棉手套
衣料用洗涤剂及关联制品的最新动向
世界家用衣料洗涤剂市场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