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分析

2016-05-30张鹏陈培安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山东省

张鹏 陈培安

摘 要: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资源的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为探寻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文中依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同一层指标按重要性排序,最后运用突变级数法研究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状况。研究发现: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呈现明显双核心态势,同时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但局部地区二者协同度较差。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协同分析;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3-0256-07

0 引 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资源成为新时代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对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的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资源才能使其发挥最佳的配置效应,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亟待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布局将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转轨提供动力。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面临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压力明显加大,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有效途径。

当前关于科技资源空间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资源的空间分布、配置模式、配置效率、其与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1]。了解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是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的基础,其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在科技资源空间分布上,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分布在不同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分布不均衡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科技投入的集中分布引起的。Malecki在分析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R&D经费区域投入时发现R&D经费区域分配极度不均,60%以上的经费集中在排名前8位的地域,明显高于其各自的人口和就业比重[2]。Sternberg對德国R&D经费的投入空间进行分析,发现国家级研究项目在空间上存在高度集聚现象[3]。Mailfter通过研究法国R&D经费使用情况,发现在绝对数量上R&D明显集中分布在3大区域。Cheung、Kawashima研究日本科技资源分布时发现日本科技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不均,但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已开始通过区域政策来调节区域差异[4]。Cheung根据韩国创新科技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状,将韩国区域创新体系分为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3类[5]。Debresson对中国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鄂地区为中国4个创新极[6]。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中国创新科技资源整体上分布不均,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牛方曲、刘卫东等学者通过研究国立、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宏观上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相比国立和地方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地区,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7]。陈修颖、陈颖等运用ArcView分析了浙江省科技资源的空间分布,发现浙江东北部科技资源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且两地区内部差异较大[8]。周桂荣、杜卓通过分析科技人力地域分布,认为中国沿海与内地人才数量上差距不断拉大,并且东中西科技人才比重与其地理面积失衡,西部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9]。魏守华和吴贵生在研究科技资源在城市间分布不均衡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分布特征与成因[10]。罗昌宏和罗金沙利用R&D清查资料研究中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科技资源实力,发现科技实力空间上呈现3个等级分布,且存在与经济实力不成线性关系的反差现象[11]。

综上发现,已有的研究中侧重于国家层面与大城市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与分布规律研究,而对于具体省域内部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研究较少,且指标相对单一。文中利用突变级数方法,结合科技创新资源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分析山东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其与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旨在为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分布与配置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1 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1.1 科技创新资源

当前不同学者对科技创新资源有着不同认识。扬子江认为科技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是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生产要素集合[12]。周寄中认为科技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集合[13]。戴国强认为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是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14]。在科技资源的内容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扬子江、徐冠华、孙洪烈等认为广义上科技资源应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等4个方面,狭义上的科技资源,孙洪烈等学者认为一般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15-16],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科技创新资源应包括3个或5个方面等[17]。

文中对于科技创新资源的研究采用的是在科技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避免以往研究中多采用科技人力资源或科技财力资源单一指标的不足,探究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

1.2 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数据

1.2.1 指标选取

文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应用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均GDP单一指标的方法,综合考虑地区区域面积、经济密度及人口数量等因素,以综合反映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1.2.2 数据来源

山东省科技創新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3山东科技统计年鉴》和《2014山东科技统计数据手册》,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4年《山东统计年鉴》。

1.3 数据处理方法

1.3.1 突变级数法

突变理论侧重于研究势函数,根据势函数将临界点进行分类,它可以在不涉及任何特殊的内在机制下处理不连续性特征,为此,它适用于对内部作用尚未可知的系统进行研究。同时,突变级数法综合运用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对复杂矛盾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最终形成突变模糊隶属函数,通过归一化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形成一个综合量化的参数,对评价目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与因子分析需要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主观确定,计算过程相对复杂,相比之下,突变级数法考虑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定性与定量结合,但不涉及各指标权重具体大小问题,因而减少了其主观性,但又不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计算简便准确,目前在技术创新、资源环境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8-19]。

1.3.2 熵值法

采用突变级数对评价指标体系同一层级指标进行计算时,虽不涉及指标权重,但需要按照指标的重要性对指标进行排序,重要性相对大的指标在前,重要性相对小的指标在后,为此就需要首先来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熵值法是根据熵值的大小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以此来判断该指标对于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的方法[20]。它是一种相对准确的赋权方法,可以克服一般排序的主观性,根据熵值法计算指标的相对权值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可以使指标的位序与其重要性相一致。

根据熵值法计算的结果,科技人力资源各指依次标排序为:A1,A4,A3,A2;科技财力资源各指标依次排序为:B1,B4,B3,B2;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依次排序为:C1,C2,C3,C4;目标层中指标排序为:A,B.

2 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测度

2.1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评价

结合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评价结果,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得出科技创新资源的评价值,见表2.为了直观展现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依据评价值生成平面图,直观表达其空间分布态势(如图1所示)。

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丰富,但从图1可以看出,区域内部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空间上的明显差异,呈现双核态势。整体上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地区,反映出这些地区对于科技创新投入重视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与中部科技资源分布状态不一致的洼地——莱芜,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弱。西部和南部科技创新资源分布较少,科技创新资源较弱。科技创新资源评价值最高的为东部地区的青岛,其次为中部地区的济南,两市在空间分布上凸显,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呈现出双核心分布态势,这与两地市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科技创新资源评价值排名较低的地市分别为西部地区的德州、聊城、菏泽与南部地区的枣庄、临沂、日照。

2.2 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评价

文中综合运用多重指标,采用突变级数法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为了直观地展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依据评价值生成平面图,直观表达其空间分布态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中西明显的差异,整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趋势,东部经济实力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最弱。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最高的青岛位于东部,中部济南位居其次,整体上呈现东部和中部2大核心,但与东部地区青岛市周边各市经济实力较强的现状相比来看,济南市周边的滨州、德州、聊城、莱芜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与核心城市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部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西部的菏泽、南部的枣庄、日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3 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评价

3.1 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评价

为直观地分析地区创新科技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文中将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的评价结果作为横轴,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为纵轴,生成了二维坐标系(如图3所示)来分析二者的协同关系。

图3可以看出,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正相关的态势,但局部地市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趋势。大部分的点都落在趋势线上或其附近,整体上呈现正相关态势,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整体上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但局部点距离趋势线相对较远,说明部分地市创新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匹配。位于趋势线以上的点代表的地市有日照、枣庄、济宁、淄博、烟台、济南、青岛,这些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资源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水平更超前,就科技创新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有较大可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位于趋势线上的点代表的地市有德州、聊城、临沂、威海、泰安、东营、潍坊,这些地市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度较高;位于趋势线以下的点代表的地区有菏泽、莱芜、滨州,相比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滞后于创新科技资源水平,二者协同度较低,这一定程度表明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率有待提高。

空间分布来看,无论是趋势线以上,还是在趋势线上或是趋势线以下的点所代表的的地区,在东、中、西部都有分布,这说明就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而言,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3.2 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集聚评价

为了更加直观的对地区创新资源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分类进行分析,文中将二者的评价值分别减去其平均值,求得相对平均水平的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并以此生成图4,根据二者在象限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2大类。

第一类是高高聚集区。这一类区域,相对于平均水平而言,創新科技资源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如位于第一象限的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与淄博。

第二类是低低聚集区,这类地区,相比平均水平而言,科技创新资源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如位于第三象限的日照、枣庄、菏泽与莱芜。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2种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也进一步反映出两者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雄厚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

4 对策建议

4.1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未能匹配,协同度差有碍于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未来应有意识地将科技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对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通过缩小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于区域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2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

鉴于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为实现资源共享应进一步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实现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区的资源共享,减少各区域在科技创新资源上重复建设及分散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共享,增强各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匮乏区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4.3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上采用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配置方式,一方面,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与再配置,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政府加强调研,掌握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了解科技创新市场需求,进而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手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4.4 提高资源配资效率,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

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目前山东省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亟需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活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 蓓,陆大道.科技资源空间配置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11,31(5):712-718.

[2] Malecki E J.Federal R&D sp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ome impacts on metropolitan economies[J].Regional Studies,1982,16(1):19-35.

[3] Sternberg R.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centers on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the exampl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0,2(2):105-118.

[4] Kawashima T.St Hr W.Decentralized technology policy:the case of Japan[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1988,6(4):427-439.

[5] Chung S.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Thechnovation,2002,22(8):485-491.

[6] DeBresson C,Amesse F.Network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5):363-379.

[7] 牛方曲,刘卫东.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J].地理学报,2012,31(2):149-155.

[8] 陈修颖,陈 颖.浙江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配置效率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4):418-425.

[9]周桂荣,杜 卓.中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6):19-24.

[10]魏守华,吴 贵.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4):467-473.

[11]罗昌宏,罗金沙.中国大城市科技资源实力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65-66.

[12]扬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7(2):213-216.

[13]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戴国强.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享[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4):468-475.

[15]徐冠华.加强科技资源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3):3-5.

[16]孙洪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7]陈晓丽,李 恒,范 斐.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效应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13-15.

[18]唐志鹏,刘卫东,周国梅,等.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国CO2减排的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11):2 000-2 005.

[19]赫连志巍,宋晓明.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98-103.

[20]王红晓,韦 相.熵值法在评价高校科研能力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3):197-200.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山东省即墨市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