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与路径
2016-05-30公丕明
公丕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其中,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供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过去30多年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主要是依赖于粗放式发展模式,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随着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需要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附加价值高、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方可予以保障。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性,不论是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是在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人口红利消退等,无法继续支持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方式,依靠创新来驱动。一方面,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依赖于掌握创新的核心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与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产学研机制,这些都会促进科技创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4.外部国际环境形势逼人,也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都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增强经济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归,发展高端制造业,使得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关系从以互补为主转向了互补与竞争并存的状态,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存在同构竞争关系。此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其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要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产业的同构竞争,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
1.体制机制矛盾凸显,束缚需破解。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规划政策体系,各地区行业部门之间规划细则还不尽完善,并且与国家整体规划衔接还不够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如当前我国数据“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各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已有数据没有实现共享,相关法律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阻碍了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
2.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能源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转换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但是部分领域和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低端同质化竞争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和优势不明显,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3.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我国对研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但还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或设备依赖于或受制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不完善,前瞻性技术储备存在很大欠缺,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产业综合效益。
4.金融支持有限。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政策环境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投融资体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还欠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造成处于萌芽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1.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市场作用与政府培育有效结合路径更具有可行性。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的作用下不断推进重大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不断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完善相关的制度和体系。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只有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才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进而构建产业新体系。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本着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协调,整体布局,避免产业同构,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发展产业应因地制宜,而不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而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根据地方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条件以及国家布局的需要,科学地选择相关产业,避免形成新的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其各环节实现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现代工业新体系。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将产业发展与培养科技人才结合起来,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逐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技术创新体系。在注重前期研发的基础上,重视后期的示范和推广,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企业家寻找可转换点,选准一些好的项目进行孵化,将高校科研院所一些搁置的好项目转化出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适用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政府划拨资金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或是给予银行等金融机构优惠税收等政策,从而鼓励其向中小企业贷款。引进民间资本,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帮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转化率,激发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