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语文,追求师生的同生共长
2016-05-30王秀菊
王秀菊
人类的教育其根本并非是为了“学而优则仕”,而是为了生命的静居,为了人类繁衍永恒过程中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历程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我们对生命历程唯一可描述的词语就是“成长”。
母语之于人的生命成长,是任何教育内容都不能代替的。她是个体生命中必须置于“工具”地位的成长元素。所有形式的教育,都只能通过她产生效益。所以,面对生命赋予的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在理论上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哲学意义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从视点上,必须纳入生命的全域,而不能割裂为儿童生命的某个阶段;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从着力上,必须以儿童心理学作为契入个体生命的当下阶段,而不能漠视生命成长的当下事实。
成长,即生长,是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自由地成长;成长即长成,是学生身体和精神的不断长成。长期以来,我积极倡导“成长语文”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师生的同生共长。
一、以成长描述小学语文的核心价值
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必须能够以之描述教学的核心价值,这是教学思想能够取得信任的唯一凭据。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升学生该学科的素养。
我们需要先对“素养”有一个大体认识。
当我们以语素拆解的办法来分析素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素养”是一个动态性描述。因为“素”有平素、平时之义。也就是一个人“平常时间的修养”,人的修养本身是随时间的演进而不断提升的,所以,“素养”本身不是一个可以做终结性评判的词语。
仔细检索“素养”一词,我们会有更大的发现,当它被一种专业修饰的时候,它的本义就是“平素的修养”,而它的原初意义则是“修习涵养”,我们可以摘取以下古文来说明问题:《汉书·李寻传》有:“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陆游 《上殿札子》则云:“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元朝刘祁《归潜志》卷七有:“士气不可不素养。如明昌、泰和间崇文养士,故一时士大夫争以敢言、敢为相尚。”由这些论述,不难看出,人的素养是一个有着生命递进的过程性完善,这与“成长”即“人在生命生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含义相吻合。也就是说,“成长”可以描述教学的核心价值。
什么是小学语文的核心价值?显然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比较全面的解释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体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感和语言积累;二是语文思维体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三是人文情感体系,包括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四是品德修养需要体系。归并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便捷地洞见语文素养的“成长”路径。
二、语文素养的“成长”之路
1.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系统在不断“成长”中提高。
当今的语文教学,是以范文的编排来密植语文知识,触动学生的感性认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这些精心营构的语言丛林中,辨析、认识和获得。假如这些辨析、认识和获得只是一次观赏,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永远不会提升,语文素养永远得不到提高。
语文学习是一个特别的过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母语的生活实践特点,注定人对语言材料的天然接触和运用,并且不自觉地进行积累。另一方面,母语的教学语境学习,使语言积累的状态处于有别于在生活中的实用,而具备选择性。显然,教学语境中的语言积累与生活中的语言积累共同描述了语言能力系统提高的“成长”性。
当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获取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积累,如一定量的常用字、常用书面词汇、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以及一定量的书籍等语言材料,语文能力中起关键作用的语感和语言运用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进而提升一个时段的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正是在这样的“积累——飞跃——素养提升”的不断循环中“成长”起来的,这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指向人的一生。
2.心理发展:语文思维体系在不断优化中体现“成长”特征。
任何学科教学都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一原则。语文素养中的语文思维系统也正以此为准绳,昭示语文思维体系不断优化的“成长”性。
生命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完整的思维体系,其中就包括语文思维。比如,一个幼儿从母亲的怀里被他人抱离,孩子会发出哭声,这是他能够表述的语文思维。也许,他(她)此时表现的思维不够优化,但他始终有这样的思维。
教学语境的语文思维,是以心理发展为递进的优化过程。譬如,语文思维中的联想思维,儿童在心理发展的低级阶段时候,在语言材料的刺激下,其联想思维相对缺乏“联系性”,对联系点的多样和最佳联系点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他可能在联想思维进行时,选择单一联系点,或者缺乏联系点。但当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联系思维会更加成熟,联系点会找得准确。对语文学习动力和语文学习习惯的优化,也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范畴,因此,语文思维系统的优化的可描述性,也是“成长”。
3.审美体验:人文情感体系在不断熏陶中“成长”为人文素养。
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性情是“成长”的——“性相近,习相远”。语文教学对人的性情改善的作用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以“成长”的方式来彰显人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以学习汉字为例。低年级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并且会书写。孩子在学习汉字之初,会根据汉字的结构,尽可能写好汉字。当书写汉字的次数增加,学生开始以审美的体验,来审视自己的书写过程,于是,从“写端正”到“写好看”,如果还能体会到“笔画谦让”、“结体完善”、“笔畫是一个集体”等审美观念,那么,日积月累,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在书写汉字过程中“成长”。当教师在书法教育中,再与孩子共同体验“写好人生这一幅正楷”,那么,所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熙光,必然照见孩子人生的道路。所以,人的人文素养,是在“成长”中完成的。
4.以文化人:道德体系在“成长”的课堂中彰显。
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语境中的道德,有别于思想品德课上的道德。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之本。怎样使语文学科教学之本得以彰显,唯有“成长”来描述。
首先,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关注儿童世界和成人道德的差异。儿童世界以纯洁为特征,但儿童必须走向成熟,并最终要进入成人道德的规范中。小学阶段不能为儿童做这个预设,否则就会流于“教育是未来的准备”。但小学教育不能无视这个客观存在,需要让儿童在具体的生活中触及成人道德话题,并保留自己的体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材料为手段,提供儿童道德体验,以“文”化“人”,不强行灌输,不先入为主,以“成长”的意识,等待儿童道德体验的递进。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修养要以教师的道德来涵养儿童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榜样来“牵手”儿童的道德“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促进儿童语文智慧之上,渗透精神和道德的元素——渗透过程就是儿童道德素养的“成长”过程。
正是由于“成长”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可描述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成长”与“语文”联接,提出一个具有彰显当今小学语文价值的概念——“成长语文”,它取向人的成长规律,取向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
三.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生命的成长
“成长语文”可以在以下三个维度做一些实践建设。第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无视儿童对语言既有的经验,也不能无视语言给儿童生命成长的未来指向。因此,成长语文必须拨算儿童语言库存,预算阶段语言学习空间,结算生命发展的储蓄。而能够串起这个过程的唯一线索,是语文素养的递进式延展。
第二,我们不能无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因此成长语文必须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让儿童在生活世界发现语文,建构言语经验,获得语言能力,丰富心灵世界。而能够担当这个角色的唯一物质,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三,我们不能无视汉字特殊的表象的增减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基因性关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吸纳,既要以经典涵养儿童的浩然之气,又要注入时尚元素的源头活水。小学语文必须从儿童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出发,把显性的言语实践与隐性的精神成长同构共生。
教育的本义就是促使人的天性得以舒张、能力获得提升、身体和心智得到健康的生长。成长语文的基本主张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并由此产生生命成长的快乐体验和感受,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生命的成长。成长语文的内涵鉴定是:品德养成、学业增加、身心健康、兴趣保持、个性舒张、特长彰显。所以成长语文的基本学理是将语文教学活动视为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成长指涉的是時间延伸和生命体的变化。
基于这样的描述,成长语文的过程自然沟通课内课外,并指向人的终身成长,指向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成长。所以成长语文不提倡高效课堂,更多的是等待和遵循规律,而非人为的拔苗助长。基于这样的描述,成长语文把个体生命发展的各种方面纳入语文教学的视野,以语文素养来统摄。所以成长语文尽可能回避对语文盲人摸象似的片面感知,以不断完善的方式完成个体生命在一个时段语文学习后的全面收获,譬如语文学习后,对人的高雅气质带来的促进。
总之,成长语文的基本内容是,以成长的意识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成长中的儿童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信任成长的一切可能,欣赏成长过程的瞬间感动,设计成长的言语经历,优化成长的环境诸元,合成语文的素养提升,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