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2016-05-30刘长溥孙凝杨书文

亚太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常态能力

刘长溥 孙凝 杨书文

摘 要:新常态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往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已不足以应对新局面。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升级与优化路径,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已经逼近“刘易斯拐点”几近消失,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秀人才是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得以实施的基石,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它的提升更有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培养单位,各高校理应担负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积极探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新常态背景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新常态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特别在进入新常态后,食品安全、收入差距及城乡二元化等社会问题尤为凸显,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往往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却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存在短板。因此,促进社会发展,势必要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变更,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来防止经济的“硬着陆”。社会各界寄希望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方面的需求有别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要求高水平人才同时要拥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是促进新常态经济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水平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改变,在新常态背景下,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现已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培养出被社会所认可的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然是高校提升学校品牌与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注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实践人才,是高校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四)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竞争力的重要砝码。相关调查显示:90%的大企业都对职员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而在新常态背景下,随着部分企业绩效的下滑,企业纷纷开始拓展新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具体特征为削减传统部门员工人数,增加新型高技术产业职工人数。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它们在削减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扶持高技术部门,高技术部门比重基本在30%-35%左右。因此带来了对于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庞大需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新常态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效应”愈加明显。但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存在一些的误区,尚未意识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对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全面支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利形势,个别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进行实际操作。

(二)培养路径缺乏创新。目前为止,各高校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并会受到时间调配与日常教学冲突等客观因素影响,无法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全天候的培养,进而影响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培养时间较短,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实践能力的掌握相对不足。同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实践能力的掌握状况也无法实时进行反馈。

(三)配套机制不够完善。首先,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部分高校并未成立相关部门,难以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因此大部分实践活动往往只是空谈,难以落实。其次,缺乏有效的检查考评制度。实践活动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因此难以形成一种规范统一的考评标准,进而难以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成果进行合理评价。参与实践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难以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降低了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后,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受传统思维影响,各高校只注重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良好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嘉奖,忽略了对其他参与者的点评,影响了绝大部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新常态背景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优化途径

(一)确立完善培养理念。实践首先是理念的实践,实践教育理念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培养方法的理论支撑,只有正确的实践教育理论作指导,才能使实践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大批实践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步要进行教育理念的优化。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潜力,将学生作为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理念。其次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育人理念。理论结合实践的育人理念是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而形成的,也是在培养过程中贴合实践、深入实践、推动实践,进而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积极拓展实践基地。针对尚未形成全面支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形势这问题。一方面,各高校有必要加强舆论宣传,强调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连接起来,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强化高校与社会的合作。

(三)积极完善培养路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无法仅靠课堂上的一点时间来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全面的培养。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日常教学,各高校应建设网络培养平台,以网上授课、网上答疑等方式,开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二战场”。拓展培养路径,丰富培养层次,深化培养效果。

(四)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充裕的资金投入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培养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能力实施主体的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在“硬件”方面,要改善相应资金利用效率,探索设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专项基金,加强对资金使用范围及相关使用制度的管理与确认;在“软件”方面,首先要积极规范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的管理制度,设立内部组织和外部联络的职能部门。其次要保证在具有统一管理的同时,各实践活动都会有相应教师实时跟进。随后要加强相关教师专业素质与创新实践理念的提高,以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指导。最后要总结各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进而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而具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2]王树涛.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3]唐锐,谭彬,郑嘉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探究——以中山大学“青年马工程?中大100”计划为例[J].青年探索,2014(2).

[4]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5]黄金虎.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

[7]辛立章.高校共青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5-7.

[8]高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12):27-30.

[9]李汶强.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共青团工作模式探索——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J].青年探索,2013(3):68-72.

[10]苏海泉,张宏松,姜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五大关键——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生骨干调研为例[J].青年探索,2009(5):7-11.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常态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