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取消规培不是根本
2016-05-30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龚晓明近日对规培的种种局限与“改革”无法匹配“现实”的现象作了阐述,并发言:取消住院医师规培吗?我反对。
规培:爱你不容易
如果在中国选择一个挨骂最多的政府部门,卫计委大概会和发改委一样,绝对的名列前茅。中国医疗,现在面临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各种各样的改革举措层出不穷。而这些改革举措几乎无一例外的一片骂声。坦率地说,做中国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做网络大V一样,必须有足够厚的脸皮和足够粗的神经,否则非得抑郁症不可。
但是话说回来,改革嘛,有时候就得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真理未必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挨骂未必意味着政策是错的,当年中国搞改革开放不也同样一片骂声。但是再把话说回来,如果一个政策遭到了当事方极其强烈的抵制和反对,那么也有必要反省一下。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实事求是,面对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就好了。
以往的医生培养模式中,年轻医生的培养成本是由所在医院承担的。一个生瓜蛋子毕业后进了医院,就成了单位的人,单位给你编制,给你薪水奖金,给你各种福利保障,让上级医生指导你成长进步,承担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送你到上级医院进修。而医院所获得的回报,就是当你成为一个成熟的医生以后,你会继续在医院工作,并承担培养年轻医生的责任。如果你成了一个优秀医生后想拍拍屁股就走,那是要付出非常巨大代价的。这种模式,有点像博斯曼法案前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模式。
而现在的这种规范化培训模式中,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本身就是规培中心,那倒问题不大,本单位职工在本单位培训,无论福利待遇还是带教水平,都是有保障的。但那些不得不离开原来单位去有规培中心资质的大医院参加培训的,就面临很多问题。
收入低,机会少,工作强度大,背井离乡,前途未卜,长期脱离原单位,导致规培医生严重缺乏安全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焦虑心态,加上政策具体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部分年轻医生作出一些过激的举动也就不令人意外。
变革:自古不易
对于变革,龚晓明医师说:“我个人认为的出路在于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得阳光化的符合市场的收入,那么专家将教学医院里面的工作进行些转型,从全力自己干活转到带教,同时需要在教学医院里面变革医生晋升体系,从过去的唯SCI的科研目标分开,让部分医生愿意做科学家,部分医生愿意做老师。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对教学基地的管理,若是住院医师的反馈是不好的,那么就别客气,不管什么医院应该取消掉招收住院医师的资格。我相信随着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越来越多,在公立医院里面专职做教学的专家们也会有外面自由执业医生给予的一个市场参考薪水,到时候教学医院用合理的薪资来雇佣专家专职来做教学的时候,考核的目标也就会不同了。”
“但是,变革是不容易的,我所做的点点尝试,也许只是星星之火,体系整体我相信是会朝着向国外成熟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去走的,这个是全世界国家医生的培训经验,我们需要学习,但是变革需要时间,需要突破,何时到位,我也未知,希望不会毁掉一批青年医生的信心,让我们老无所医。”
来源:健康界、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