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缘何“冷漠”?

2016-05-30

健康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热忱冷漠理性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责怪医生在给自己或亲人看病时过于冷漠,但医生真的是冷血吗?医生缘何“冷漠”?

笔者曾在网络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医生有一次下班刚走到病房大楼楼梯口,一个病人因为忍受不了治疗的痛苦而跳楼自杀,重重地摔落在他面前大约两米开外的混凝土地上,脑袋变形,姿态扭曲地抽搐了一会儿,渐渐地死去了。医生被溅了一身的血。面对这样的情景,没有反应是不可能的。他立即通知同僚来处理,之后自己在一旁的椅子上一言不发地坐了一会儿,调整呼吸,然后在医院洗澡换衣后回家了。在家中,他跟妻子以极其平静的态度描述了这件事,喝了些酒,接着如常地睡去。

估计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会目瞪口呆,忍不住问:“医生的反应就这样?”

而这个医生面对诸多质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只能这样,第二天我还有四台心血管手术。如果我放任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肯定睡不好,从而影响第二天的状态。而在手术台上,手一抖,就又是一条人命了。”

不能平复心情,就没办法继续面对接下来的工作,无法承担另一个生命以及这个生命所连带的其他生命的期待。作为一个心血管科的医生,不专注就意味着可能搞出人命。对于死亡的悲伤和震惊,他甚至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宣泄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无意识心理防御,叫做超理性。去爱去体谅去共情,产生了关系和感情,也意味着失去的时候会痛,甚至会有近似死亡的体验。而没有关系,没有感情,将人物化,也就没有痛。不过同时,也压抑着自己内心对亲密的渴求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一旦这样的防御过当,就会变成麻木,习以为常之后,就成了冷漠。

同时,医生面对生死攸关的期待,必须谨慎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患者和家属在无助中很容易就将医生神化了。医生成了权威,代言着生死。其实医生们深知这一点,面对着生死攸关的期待,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求医者心中所造成的影响采取极其谨慎的态度:万一医生给予了虚假的希望,病患在失望之余所感觉到的被欺骗和出卖的感觉,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痛,从而迁怒整个医生群体甚至医疗系统。

医生的冷漠,平心而论,是一种职业训练和素养,一种对保护病人最佳利益的冷静、理性和处理,同时也是对不断生老病死的人生常态冲击下的自我调整和保护。这种训练,在进医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如从对尸体的畏惧到将其看作标本。医生要学会从纷乱的现象中寻找本质。

医生脱下白大褂,才能变回他自己。即使如此,只要你问他疾病,他立马就恢复了职业化的表情,微笑而且理性,理解你却不随你意志左右,近乎不通人情。即使在普通生活中,他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职业的习惯:习惯总是留有影子的,他会不那么投入,并且有点像旁观者。他不会为你感觉的一点不适大惊小怪,胡乱宽慰、解释,而是以似乎是平淡冷漠的方式让你镇定、放松,默默观察留意,即使是面对家人。除了急诊的规范快速反应,即使是外行急着要求医生“有为”时,医生总是要求自己了解客观前宁可无为。医生的家人有时会埋怨说:你还不如邻居关心我!也许那需要的更多是心理支持,而不是医疗干预。做医疗临床的久了,客观得往往不太肯去“哄”病人。

那是他的立场:他是医生,你是病人。面对你,更共同去面对疾病。他表面的冷漠,正是内心热忱的另一面而已,或者说,是保护自己的热忱不被伤害的壳。在热忱与冷漠之间,是医生个人的领悟素养。正如军人果敢、科研人员严谨、商家善于忽悠一样,医生就这样让人感到有点冷漠。

来源:环球医学

猜你喜欢

热忱冷漠理性
突然之间
东霞
征订启事
胡国安的电商热忱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构建积极心理暗示,提高语文学习热忱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老专家热忱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