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各地两会,养老凸现新思路
2016-05-30宗河
宗河
2016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综观今年各地的两会,关于养老助老,各地代表委员纷纷参政议政,成为老年人关注的焦点。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汇点上,来自各地代表委员的好声音,为改革计、为发展谋、为民生言的两会议题,凝聚成不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
居家养老尝试适老社区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400万,将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达到80万,养老压力空前。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中首次将“精神慰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还将“新旧小区均要配置养老设施、特困老人要给予补贴”等内容纳入法律层面。这是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标志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从立法上转变了大家对于养老服务的认知重点,让更多人的目光锁定到居家养老服务上来。2016年,北京将优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政策,建设4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此外,年内将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为困难独居老年人安装5000个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烟感报警器。支持100家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辐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助医等10项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探索推进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试点建设适老社区。在50个社区试点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将对民政完善养老、福利、社区、军休、优抚安置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老年工作方面,重点要构建首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其中“互联网+养老”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养老、社区、殡葬、婚姻等服务产业集群,丰富民政服务产品供给。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景莹、沈希明、杨国强委员在提案中从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角度,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探索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医养结合需要无缝对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来自友谊医院的北京市政协委员贾继东表示,目前各科室都不敢收治老人,一旦医治不好,有些老人就长期不出院,三级医院就成了养老院,不仅容易出现医疗纠纷问题,对一线医务工作也会造成很大压力。“真希望有这么一个出口,可以解决老人的康复护理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巴中市副市长邱成平说,目前的养老格局是“9073”,但目前的现状是,能够提供较好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却很难挤进去,同时很多养老院床位空置,一些民办机构空置率更高。 民盟成都市委副秘书长何立新分析认为,这与目前医养资源不配套有关:能够提供高水平医疗的医院,养老只是其承担的小部分责任,床位有限;而一些专业的养老机构,要在院内设立医务室必须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批,又十分困难。
福建泉州市政协委员杨存泉在其递交的提案中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难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等由不同部门分管,统筹协调难度大。上海市人大代表张玉良在上海两会上表示:“如果医保对接好了,解决了养老中医养结合的难题,那么养老的关键性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可以整合医疗保险、新农合、养老床位补贴经费等相关配套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资金扶持。 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老年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
此外,福建两会期间,民建莆田市委员会建议,完善医疗报销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促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
在甘肃两会期间,民盟甘肃省委员会也递交提案,建议加快出台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农村养老服务要因地制宜
农村养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会给整个农民家庭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广东省人大代表黄玉英提议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增加,广东应在农村建日托养老中心,养老费用可以由政府、村委会和家庭共同来承担。
民进福建省委提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形式。经济条件优越的村,可通过对废弃的医院、学校、办公场所等进行改造装修,或在有土地资源的地区新建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等集中式居家养老设施;经济较好的拆迁村,可按照“集体建设、无偿居住、旧宅收回、配套服务”的模式建设老年公寓,鼓励村民在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老年公寓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现有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场地改造成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尚不具备条件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公寓)和照料中心的自然村,可选择村里闲置或废弃的房子,进行简单改造、装修,建成农村互助服务点,作为老年人日间休息、聊天、娱乐的场所,以解决偏远山区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问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彭岚是一位居委会干部,对于农村养老中遇到的瓶颈她深有感触。她说,现在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其实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受益不是很明显,因为农村的养老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村(居)委会附近,好多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真正享受这些养老服务设施带来的便利。对此,彭代表建议,农村养老要另辟蹊径,应注重“宅基文化”,加强“宅基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要像市民健身点一样,因地制宜,全面开花,而不是将养老服务设施集中在村(居)委会周围。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