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2016-05-30喻红
喻红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实力之外的一个重要力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甚至政治和外交。美国政府极力推崇的价值观外交就是要宣扬其清教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而其外交策略的制定更是受到这些价值观历史长期形成的深刻影响,使得美国的外交呈现出务实态度。而无论何时,美国的外交事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
关键词:价值观;软实力;美国外交;同化;清教主义;实用主义
作为世界上一个年轻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美国自身的国家根本利益以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和霸权地位。其外交政策的形成和美国的历史以及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甚至深深影响着美国外交策略的制定。金特尔森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总体上追求的是以下四个核心目标,即权力、和平、繁荣和原则,[1]它们构成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四项基本内涵。美国外交从建国之初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世纪末寻求稳定的孤立主义,到后来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再到20世纪后半段的遏制主义,及到21世纪初期的新保守主义,这些都牵动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说,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其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历届政府都会根据国内因素和国外环境对其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近20年来,美国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相继采用“价值观外交”策略,旨在全球范围内输出美国式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普世价值观,以维护美国的海外形象和霸权地位。借助经济活动、贸易等手段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也屡见不鲜。但是自从美国加大在中东国家的军事投入以来,其凭借硬实力搅乱当地局势、培植亲美政府的做法却并未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那么,在美国外交中,美国政府为什么热衷于“价值观外交”呢?这得从美国历史和宗教信仰里寻找根源。
一、美国文化的同化能力
美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它对世界各国人们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的力量隐约包含在美国政府与各国的政治事务、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中,同时也是被称为“软实力”的美国文化的重要能力,在美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断言,美国在国际体系中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强的同化能力。这个同化能力是经历了美国两百多年接受移民的历史证明的。
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萨克逊传统,但又有别于其文化。在美国建国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像一座大熔炉一样吸收他们带来的各族文化,并同化他们的价值观理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包容的与欧洲文化不同的美国文化体系。[2]从美国建国之初开始,美国接受外来移民共经历了三次移民高潮:1820-1860年之间的第一次移民潮,1861-1880年之间的第二次移民潮,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三次移民潮。美国一共接纳了来自东欧、南欧、亚洲的3350万移民。美国的同化能力产生一种独特的“导向力”和“效仿力”,它的普及性和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建立起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准则和制度,并对其外交施加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美国文化的同化能力极大地帮助了美国的外交,使得美国在国际外交中获得认同,其作用甚至超越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力量。在美国,被主流社会广为接受的是WASP文化,即信奉以清教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欧裔美国文化。这个文化是美国的立国之基,对于塑造美国外交风格和社会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Puritanism)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是基督教新教教派之一。清教徒因遭受残酷的压迫,对英国的社会现实不满而移民新大陆。清教徒受加尔文教影响,主张人人皆可与上帝沟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成为美国建国的基本思想,也成为影响美国人社会规范的宗教因素。清教徒们崇尚自由,不迷恋于教义、教条,而注重求实、创新和开拓、试验,强调勤俭致富,达到拯救灵魂。可以说,清教思想里的务实、开拓精神赋予美国人开疆扩土、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其内涵包含了美国人对自由、宗教和政治的看法。其政治观在美国对外政策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大陆的最早一批清教徒开始,他们就笃定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要在美洲大陆建立一座“山颠之城”。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拥有上帝使命的人群,到新大陆来传播清教教义。这种信仰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后来美国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最早的美国版图是由前英国13个殖民地组成。而在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之后,刚刚成立的美国政府,还面对当时北美大陆的法、西、英势力的存在。为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和平的外环境,美国政府在早期外交中实行孤立主义政策。而后来从法国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从西班牙购买佛罗里达和从俄国政府购买阿拉斯加,都推动了后来象征扩张主义的“天定命运”论的产生。从19世纪20年代起,领土的扩张让美国人相信北美注定是美国的领土。凭借这一注定的使命,美国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横贯北美东西两岸的大国。当时的《民主评论》杂志编辑奥沙利文认为,“我们的国家命中注定要成为未来的大国”,“这是我们扩大与占有整个大陆的天定命运,而这个大陆使上帝给我们的,为了我们每年增长的数百万人的自由发展。”[3]这一信仰和清教徒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推崇不谋而合,成为后来西进运动响彻一时的口号。其后为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1845年,美国政府不惜与墨西哥进行美墨战争,通过武力迫使墨西哥政府接受美方条件,不仅接受美国合并得克萨斯,还把新墨西哥与己利福尼亚让给美国。
如果说美国早期的清教徒们在对外关系上还秉持着清教教义如勤恳、诚信、务实的话,那么在美国大陆扩张时期,美国政府更多是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推行“天定命运”论,以这一口号来挖掘美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向心力。这种命定论也导致了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优越论和扩张主义。而当其前进步伐遭到阻碍时,美国政府就会诉诸政治和谈,甚至武力。在海外,美国的印象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其独立、追求人权的形象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印证了其文化软实力和武力交替使用的策略,对外派遣和平队是美国在外交领域里价值观输出、塑造良好美国形象的典型范例。和平队成立于肯尼迪总统任期期间,主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文化和医疗,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不良形象,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4]除了派遣和平队和援助以外,美国政府也会借助某些价值观问题向个别国家发难。中国经常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关于人权问题的指责。而在本世纪初,美国在中东地区和东欧地区的战略部署,发动伊拉克战争,搅乱北非政局,而后又培植亲美政府。这些对外军事行动和价值观事务都服务于美国中东战略,服务于美国全球化战略的需要。由此可见,清教主义的教义和形象逐渐被美国外交利用成为其对外宣传软实力、弱化军事形象的手段。
三、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Practicism)哲学缘起于欧洲古典实用主义,在经过约翰.杜威的修正之后,成为与美国人国民性格相似的理论。美国实用主义的三个特点就是强调行动、注重实效、开拓进取。它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实用主义者们往往会以结果论成败。其实,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清教主义的务实、开拓精神殊途同归。同时,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与美国的西部拓殖历史有着密切联系。西进运动的参与者讲求实际,追求功利就是实用主义的印证。曾有学者指出:“讲求实际的观念部分来自美国的边疆传统,开拓边疆的艰辛苦难,使拓荒者对一切不讲实效、不切实际的人和事都极为鄙视。不讲空话,不必客套,该怎样就怎样,这是一般美国人都奉行的原则。”[5]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它们已经融入美国人的国民性格和处事哲学中,也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
美国政治家们往往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来确定国家安全策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需要服务。[6]在美国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之后,与其他国家的交手都会更多考虑到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后来的符合自己需要的地缘政治策略。那时鼓吹“海权论”的阿尔弗雷德·马汉迎合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激励进行扩张的思想。马汉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强调了制海权对于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性,成为总统罗斯福向外扩张的重要纲领。1890年代,美国不再执行中立政策,而是将目光主要锁定在加勒比海区和太平洋。为了自己的“后花园”的安定和远东的利益,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进行了一场美西战争,结果将古巴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的“金元外交”在拉美国家畅通无阻,加勒比海地区成为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试验场。而太平洋菲律宾的获得则使美国势力进一步介入亚洲,觊觎建立其在太平洋的霸权。
在美国对外关系中,与中国的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美国政府往往也会从实际出发,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进行考量。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与中国的交流开始于美建国初期,那时主要集中于双边贸易。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美贸易使美国获利颇多,不仅能够增加贸易额,也成为大陆扩张的新的海上动力。18世纪的中美贸易更多是互利互惠、平等和平的开展的。美资产阶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抛弃了平等的原则,为追求利润和抵消贸易逆差,开始走私鸦片。当英国在1840年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之后,看着英国获取的赔款和好处,美国政府随即于1842年派舰队抵达广州,要求享有“同其他外国人一样的最惠国待遇”,后于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由此,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参与到了瓜分中国的交易中。到19世纪末,为维持各国在华均势状态,美国两次照会英、德、俄、日等国,要求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并保证美国在中国享有同其他国家一致的权利,包括通商口岸和税款。此举看似要求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以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存在及即得商业利益。那段历史被一些历史学者视为美国的“搭便车外交”,因为美国并未付出一兵一炮,就获得跟英国等一致的权利。
在此后的整个20世纪里,中美关系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变化。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化都是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或着眼于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乃至全球霸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展成为美苏对峙时期。世界两大国拉拢亲信,形成冷战的两大政营。50年代初期,当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和远东的利益时,美国政府对新兴的中国当然也持冷战观念,采取遏制政策,断绝贸易关系。但是美国一直尝试要分裂中苏同盟。到了60、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政府开始拉拢中国,积极寻求与中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最终中美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了与苏联抗衡,美国依靠与亚洲最大国家中国的关系,以及欧洲北约国家,行成了对苏联的地缘包围圈。
中美关系一直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进,而美国与中国的友好程度还要服务于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20世纪最后十年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的全球霸权受到来自俄罗斯、欧盟等的挑战,而在亚洲,中国的崛起成为美国的一块心病。美国本与日本、韩国为盟友,而中国的复兴成为打破亚太地区均势的一股力量,中国也成了亚洲敢于挑战美国势力的重要国家。本已身陷伊拉克、叙利亚战争的美国不得不频繁做出军事动作,派遣航母到太平洋,做出重返亚太的姿态。亚洲地缘政治决定美国在该地区的话语权,所以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也咄咄逼人,力图表明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近期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海域主权争议的南海也成为中美博弈场地。
四、结语
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美国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时时影响着美国的对外关系,也无不深入到美国的政治和人们的生活中。它的清教思想曾带领早期殖民地移民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度,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务实精神更是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外交观。虽然它也曾为美国军事扩张的借口,但是不可否认,美国“价值观外交”不仅影响美国本国的政治决策,也为美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美国在外交上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已经不那么奏效了。
参考文献:
[1]王联合.谋求权力、和平、繁荣还是原则[J].国际政治研究,2007(1):182-190.
[2]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
[3]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23.
[4]刘国柱.和平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外交的软实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8(1):35-44.
[5]陈尧光.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J].国外社会科学,1985(7):24.
[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35-136.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