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清代四川县城规模大于府城规模的原因
2016-05-30毛莎莎
【摘要】城市规模历来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重点。其中,关于城市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仍存有争议。本文以清代四川为考察对象,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及相关府志、县志,以城周作为计算城市规模的标准,兼考虑学界有关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关系问题的争议,对县城(州城)规模比所属府城(直隶州城)规模大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以重庆、资州、潼川等为例,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影响清代城市规模的因素的研究提供个案分析。
【关键词】清代;城市规模;四川
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一直是城市史研究的重点。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历来十分关注两个问题:其一,计算城市规模的标准;其二,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若将时间限于清代,目前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仍颇具争议,尚无定论。在如何更准确地统计城市规模的問题上,现有研究主要有三种指标:城市人口、占地面积与城墙的周长。威廉·施坚雅将人口数量作为考察地区城市规模的重要指标1,但因现存有关城市人口的资料匮乏,这种做法缺少实际操作性;章生道则将城市的占地面积作为计算城市规模的依据,他在《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一文中利用近代测绘地图对19世纪90年代中国都城和省会的城内面积进行了统计,还对1910年江苏等11个省的府城、县城的城内面积作了抽样量测,以此来计算和比较城市规模。2城墙的周长是当前城市规模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主要是因为留下来的清代城周的资料比较详细、相对可靠,且易于获得,方志资料即为重要一途。
在影响清代城市规模的因素这一问题上,城市规模是否受制于城市行政等级,学界还存在争议。章生道在对清代都城、省会、府城、县城的规模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行政城市的等级愈高,规划者把最初城垣的面积设计得愈大”3,陈正祥也认为,中国城的发展受政治的影响最大,地方行政等级左右了城的规模。4也有学者认为清代不存在城市行政等级制约城市规模的情况,二者间的相关性并不强。5相较于前述观点,下述说法或许更全面“府、州、县城的规模、形制虽然与地方行政的等级的关系是明显的,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后者决定或者制约着前者。一个治所城郭的规模、形制,除了受行政等级的影响外,还受到历史、微观地形地貌、交通、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发展乃至风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囿于史料和其他原因,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很少。
本文便以清代四川为考察对象,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及相关府志、县志提供的有关城市规模的资料,以城周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标杆,兼考虑学界有关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关系问题的争议,重点考察清代四川存在县城(州城)规模比所属府城(直隶州城)规模大的情况的相关城市,并具体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期为关于清代影响城市规模因素的研究提供个案分析。需要表明的是,本文选择县城规模比所属府城规模大的相关城市进行考察,并非预设中国古代府城(直隶州城)理应比所辖县城(州城)规模大,而恰恰是对这种因果必然性的质疑以及对于城市发展多样可能性的尊重。学界关于清代四川城市规模的专门研究并不多。目之所及,仅杨宇振的《清代四川城池的规模、空间分布与区域交通》一文。文章将四川的城池规模及空间分布以地图的方式可视化,直观地展现了清代四川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和初步显现的等级结构。该文还例举了部分清代四川县城规模大于府城规模的情况,但没有具体分析个中原因。7
二
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与嘉庆《四川通志》的记载,四川当时共有26个府级城市(包括直隶州和直隶厅),123个县级城市(包括同一级别的州、营、关和屯),合计149座。其中,明确记载没有修建城池的仅酉阳直隶州和石砫直隶厅,初步估计清代四川建有城池的府、县共约147个。其中,重庆府、叙州府、雅州府、夔州府、潼川府、资州直隶州、邛州直隶州和忠州直隶州均存在县城比府城规模大的情况。换言之,清代四川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府级城市城出现过县城规模大于府城规模的情况。详细情况附表如下: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长宁县城、大邑县城和垫江县城的规模比所属府城或州城的规模只稍大一些或同等大小。考虑到测量时可能存在误差以及从县到府,到省,最后到中央层层上报的过程中可能因单位换算造成数据的细微变化,我们并不能确定长宁、垫江及大邑三县的县城规模事实上比所属府城或州城稍大或同等大小。除此之外,其它的县城比所属府城或州城都要大出许多,其中尤以雅州府所辖之清溪县、资州直隶州所辖之资阳县与内江县、重庆府所辖之合州与江北厅、夔州府所辖之云阳县、潼川府所辖之遂宁县最为显著。
那么,县城规模大于府城规模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原因比较复杂,可能受到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可能与城的原有历史基础、行政区划调整、地理条件及区位、社会经济背景及府城的自然条件限制等多种情况有关。囿于史料,下文主要考察了重庆府、资州直隶州及潼川府的情况。
三
清王朝是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政权,受战争和天灾的影响,城市遭到巨大破坏,政权建立之初的清王朝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大工程量的城市重建工作。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得四川成为当时城市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清代四川共重建城市129个,占全省城池总数的94.16%,城市重建历时224年,其工程之浩大、时间之长、成就之斐然均为清代各省之最”。8表1中所载各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基本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完全摧毁,在清政权基本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后才相继得以重建。
虽然这些府、州、县城大多都是清代重建的,但基本都是在明代旧址的基础上,按照它原有规模和形制修筑起来的,城周基本没有变化,城高可能出于军事防御一类的考虑有所增加,方志中城池的部分对此多有记载。以重庆府为例,据方志记载,重庆府城“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修砌石城,高十丈,周十二里六分,计二千六百六十六丈七尺……明末甲申六月,张献忠自通远门攻城,城圮。国朝康熙二年,总督李国英补筑”9。重庆府所辖之合州城则修建于明成化中,“知州唐珣沿瑞应山麓砌石城,高一丈七尺,周一十六里二分,计二千九百一十六丈……国朝乾隆三十一年,知州王尔鉴重修。五十三年知州周澄、嘉庆八年知州吴士淳先后补修,增高七尺。二十四年知州纪大奎补修,又增高二尺有奇”10 。重庆府城和合州城在清代重建时皆沿袭明制,重庆府城虽为府治所在,但在清代重建时并没有因为行政等级高于合州有所扩建,或合州因行政级别低于府,而在此后重修时缩建。可见,城的原有历史基础是影响清代四川城市规模的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清代合州城大于重庆府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的修建时间也会影响城市规模。一般而言,城池修建得越晚,社会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也就越大。江北厅城比所属重庆府城规模大便与它的修建时间较晚有关。江北厅城地处嘉陵江与岷江两江汇合处,位于重庆府城北边,仅一江之隔。清初,江北本是巴县下辖的一个镇。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虑到江北镇的重要战略地位,重庆府同知移驻江北,设置了江北厅。江北厅初设时未建城垣,至嘉庆三年(1798年)始建土城。11这个时候,江北厅承平已久,人口大大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城区用地也相应增加。12
重庆府城和合州城、江北厅城一样,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经济也很繁荣,城区用地理应增加,但它在康熙二年重建时没有扩大,此后也没有扩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具体而言主要是河流的阻挡。从《重庆府志》绘制的《重庆府舆地全图》可以看出,重庆府城四面基本被嘉陵江与长江环绕,几乎成为一座湖心岛,府志中有关城池的记载也有“环江为池”等语。13以至后来,隨着城市贸易的繁荣,重庆的商业街区大大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到康熙中后期,重庆府不仅城内有29坊,城外还有15厢。实际上江北在乾隆年间被设为厅城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重庆府城商业繁荣而城市用地不足的问题。
县城规模大于府城规模的情况的发生,也有可能是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历代以来,统治者出于一定考虑,都会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方志中有关某城行政等级频繁变更的记载并不少见。如我们所能理解的那样,行政等级的改变往往比较容易,一个行政命令,人员调动即可。城垣的改建却绝非易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期更难实现,所以当一个城的城垣规模及形制一旦确立,一般都相对稳定,不会因为行政等级的升降而随意扩大或缩小,资州直隶州与忠州直隶州的情况能明显地反映这一点。清初行政设置基本承袭明制,资州清初为资县,与内江、资阳两县同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资州升为直隶州,内江、资阳由成都府析出,隶属于资州。14忠州直隶州情况与此类似,清初称忠州,与垫江县同属重庆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直隶州,垫江也随之被划归忠州管辖。15
地理条件、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城的规模的重要因素。若一个城市的地理条件及区位优越,则意味着便利的交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流动量的增加。据方志记载,潼川府所辖之遂宁县便是这种情况。从地形和辖境上来说,遂宁县是地势平缓,是潼川府境内少有的“平原大野”,相应地,陆路交通也较潼川府所辖其他县城便利。从区位上来说,遂宁位于涪江上游,涪江在古代则是西部地区属于重要的水运交通线。《遂宁县志》有言称“潼属邑境之广莫如遂宁,而其境且多平原大野。《华阳国志》所谓土地美沃是也。夫山则皆开朗,四结无盘簇绕峙之形也,若夫水则皆汇归涪江,无襟带环流之险也,其形胜宽舒,气象疎爽,洵定为东蜀之都会也”16。遂宁“东蜀之都会”得来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支撑。清代长期厉行轻徭薄赋政策,让百姓能够修养生息。四川自雍正八年(1730年)丈量土地编审入册后便不再测量,加上“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激发了老百姓垦荒、耕作的积极性,人口的增加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劳动力,农业因此迅速发展。从县志中有关物产和赋役的记载中或可对遂宁在潼川府的经济地位窥见一斑:“邑(即:遂宁县)治壤地广衍土沃”,“山盘水束中平原沃野居其半,故其土产有与他邑同者,有与他邑异者,财赋所以为梓州甲也”17。
综上所述,清代四川府、州、县各个级别的城市大多是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起来的,也有少数新建的。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及相关府志、县志记载,重庆、资州、潼川等多个府都出现了县一级别的城池规模大于府一级别城池规模的情况。究其原因,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合州城和江北厅城比所属之重庆府城城市规模大,主要与城的原有历史基础、建城时间、府城受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相关。内江县城和资阳县城较所属之资州县城大是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结果。遂宁县城比所属之潼川府城大则更多地是因为优越地理条件和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
注释
1参阅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第242-297页)一文。
2具体统计数据可参阅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第98-100页)。
3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第104页。
4陈正祥关于影响城市规模因素的详细论述可参阅他的《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篇《中国的城》相关内容(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12月,第67-81页)。
5如成一农明确指出,“清代既不存在城市行政等级制约城市规模的制度,也不存在城市行政等级决定城市规模的现象;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用城市行政等级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时不合适的”,当然,他也不否认“行政等级是影响城市规模的要素之一”。(成一农:《清代的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8页。)
6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85页。
7杨宇振:《清代四川城池的规模、空间分布与区域交通》,《新建筑》,2007年第5期,第45-47页。
8有关清代全国县级城市及四川各级城市重建的情况,可参阅何一民;马天卓《清代前中期县级城市的重建》(《史林》,2011年底2期,第11-22页)与范瑛《清代地方城市的重建——兼论清代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与地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社科版)》,2010年第5期,第243-248页)。
9[清]王梦赓修,寇宗繤:(道光)《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一·舆地志·城池。
10[清]王梦赓修,寇宗繤:(道光)《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一·舆地志·城池。
11参阅:[清]福珠朗阿修,黄云衢繤:(道光)《江北厅志》,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卷一·舆地志·建置沿革二和卷一·舆地志·城池五。
12《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结构》,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83页。
13参阅[清]王梦赓修,寇宗繤:(道光)《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首·《重庆府舆地全图》和卷一·舆地志·城池。
14[清]宋润修,陈凤廷繤:(嘉庆)《资阳县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卷一·沿革;[清]顾文曜修,罗文黻繤:(嘉庆)《内江县志》,嘉庆间稿本,卷三·建置沿革志。
15[清]吴友箎修,熊履清繤:(道光)《忠州直隶州志》,道光刻本,卷一·沿革。
16[清]李培峘修,寇賫言繤:(乾隆)《遂宁县志》,乾隆五十二年刻本,卷三·山川志。
17[清]李培·修,寇·言·:(乾隆)《遂宁县志》,乾隆五十二年刻本,卷十一·贡赋;[清]李培·修,寇·言·:(乾隆)《遂宁县志》,乾隆五十二年刻本,卷四·土产。
作者简介
毛莎莎(1991-),女,汉族,四川德阳,在读硕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