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16-05-30谢靖
谢靖
摘要: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中”。这是我党对我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根据这种认识和总结,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在取向上有所变化。文章将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运行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介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如何进行取向上的调整。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宏观调控;政策
在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影响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缓步复苏。从2012年起,我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幅度开始变缓,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稳步上升的阶段,这也就是“经济新常态”一词的具体含义。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会保持稳定,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机制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政府必须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势进行严谨地分析,采取政策上的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特征
(一)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产生了剧烈动荡,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了剧烈下降。而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经济增速的下降幅度得到了缓解,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趋于稳定,保持在7%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萎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不依赖于增加生产要素,而是依赖于提高要素生产率。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调整当中,虽然经济增速下降了,但是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了。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
据我国外贸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在2012年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我国的商品生产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消费速度,这导致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属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外部需求已经很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刺激。基于这种形势,我国为了保持经济的继续增长,只能从刺激内需来入手。由于商品生产水平正在逐步迈入世界领先行列,投资力度将逐渐减小,我国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上,这样才能刺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三)服务业在产值中的比例加大
由于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通过改进技术所能够取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更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企业的发展重点转向了服务上,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家庭消费当中用于娱乐、文化等方面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服务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行业体制逐渐成熟,人力资本的优势也得到了发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四)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在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都逐渐稳定了下来,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操持快速增长,是因为之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模式比较粗糙,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而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平和的时期。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问题
(一)仍然存在风险隐患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形势当中,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加,促使相应的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涨,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些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风险隐患容易被掩盖。而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这些风险隐患就暴露了出来。比如说,在我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带来市场的巨大变化,影响市场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如果不能够进行妥善处理,就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经济收益下滑。
(二)后发型优势难以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了高速发展,是因为我国政府准确认识到以往的经济模式当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等手段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这些方法的作用空间已经不大,如果不能够继续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就会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陷入经济增长衰退的困难境地。对此,我国政府应当放慢经济发展的脚步,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型优势。
(三)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迈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变得更大。首先,物价平衡的难度更大。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是要靠内部消费来刺激的,而内部消费的增加很容易导致物价的上涨。其次,收入与物价之间的矛盾。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受到严重的限制。但是,物价会保持上涨,与受限制的国民收入之间形成激烈矛盾。最后,就业与生产率之间也会产生矛盾。经济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与此同时,人口数量仍然在保持增长,人民的就业一天比一天困难,就业与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调整
(一)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当中,我国政府对经济增长更加重视“数量”方面,比如说产量的增加、产值的增加、商品出口金额的增加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政府需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政府在衡量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时,要更多地以效益性指标为基础,解决就业困难、国民收入低、物价上涨等问题,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化解经济增长中的各类矛盾,规避经济增长的风险上。只有充分缓解人民沉重的就业压力,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维护社会无价的稳定,才能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足够优秀,国民经济的运行处于稳定。
(二)推动市场改革
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民间资本力量比较雄厚,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政府应当积极推行市场改革,发挥这种内在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来,首先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将自身的主要职能定位在监督市场运行上,减少对企业的约束和干预。另外,政府要积极鼓励创新,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我国后发型经济优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政府要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为下岗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开辟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新途径,解决下岗人员多的社会难题,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我国还要彻底落实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政府要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保持国有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对社会岗位的布局进行良好规划,合理安排劳动人员,发挥各岗位的劳动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对于当今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总结。再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趋于稳定,内部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一些经济发展的安全隐患,后发型优势的发挥受到严重阻碍,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我国应该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进行调整,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市场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我国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地發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2]祝宝良.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发展研究,2015(05).
[3]李海燕,康洋.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取向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07).
[4]郭克莎,汪红驹.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若干重大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
(作者单位:广西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