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静至动,让文本语言激越起来

2016-05-30刘益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4期
关键词:言语文体文本

刘益平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假如能够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深处驻足徜徉,悉心感受语言之间轻微的细响,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平静中荡起情感的波澜,于平淡处悟得文本的深意,学生的思维触角就会越发敏锐,内在的情感就会越发细腻,语言也就会越来越具有诗意。

一、在关注文体中汲取文本语言动力

无论是创作时的语言建构,还是理解时的语言解构,都必须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文体是最高级的语言形式。小学语文是学生母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教材中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类型,不同形式的文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本的语言。而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品悟、内化、运用语言,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切实关注文本的言语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作者注入文本中的言语智慧,准确洞察文本展现出来的价值和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如《牛郎织女》是叶圣陶先生改写的一篇民间故事,展露出鲜明的文体特征,不仅具有灵异的故事情节,口口相传的传说特征也在语言表达上彰显出独到的效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采取了两条线齐头并进的组织模式:一条是复述故事的方式支撑文本的故事情节,感受民间传说的故事特质;另一条是品味浅显易懂的语言形式,两条线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语言呈现已经不仅仅是平面化感知文本,而是在情节和语言的双重任务下有层次、有阶梯地深入文本,从而感受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残暴势力的憎恨,最终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语言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聚焦细节中激发文本语言活力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必须要具备不肯放过一个字的精神。”换言到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引领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时,就不能忽视文本中任何一个字词,甚至是标点。在阅读文本时,读者的关注力总是被鲜活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所吸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和标签。有人将这种“生动的形象或真挚的情感”称之为“情眼”。阅读教学如果能够紧扣这类“情眼”,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冰心的《雨后》一诗以轻松的语言描写儿童在雨后的欢乐的场景。教学中,笔者以“快乐体现在( )”为核心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在学生形成深入的思考之后,教师拨转关注的视角,引领学生感受是怎样写出这种“快乐”的。学生在细读文本后发现,诗歌中的每一行文字、每一个细节无不彰显着孩子们的快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一遍遍地感知,悉心体悟诗人蕴藏在诗行中的快乐因子,将原本静止的文字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流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表达的微笑之处精耕细作,“字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效益的感知,更为学生自身的习作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写作过程中要强化人物细节的描写,才能将平淡无奇的素材整合成为一篇妙趣横生的精彩文章。

三、在模仿创造中拓展语言张力

语用理念指出,阅读教学要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言语形式的表达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的文本资源中开掘出具有指导性价值的表达规律,适当地放缓教学的节奏,让孩子在读写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再度创作,让学生的思绪自由地徜徉,用自己的原始积累去表达、用自己的基本经验去感知,在深入文本的模仿、创造和运用中,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在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时,教师紧扣“观察”与“观赏”两个词语展开了这样的教学。没有观察就没有细致地写作,没有联想再细致的内容也会失去了灵动之气。作者在树林中静观其变,在观察时寻找到思维的起点,目光随景而动,心境也随景而静。“观察”与“观赏”两个看似普通的词语背后却揭示了作者内在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也引领学生依循着作者观察、创作的思路,并相机进行补充拓展,想象鸟儿飞落、落下的场景:这几只落在枝头上,( );那几只就又扑棱棱地飞起,(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诵读文本语言之声,感受文本语言之情,深入体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激活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融解文本语言,丰富文本体验,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每一篇文本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段陌生的旅程,每一段文字都能给孩子带去全新的认知体验,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对语言的猎奇心理,唤醒了学生内在深处对文本语言的共鸣体验,从而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灵动的文字,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猜你喜欢

言语文体文本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