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兮归来—翰典艺术馆走进青州历代砚台展综述

2016-05-30周同祥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砚台文人线条

周同祥

2015年12月30日始至2016年4月,山东青州博物馆展出了北京翰典艺术馆藏的近两百方历代砚台。

青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历代佛家尊为宝地,龙兴寺佛像遗存是人类瑰宝,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等文豪在青州为官留下不朽传说,词人李清照在归来堂咏出千古绝唱,青州还是红丝砚的故乡,在唐代就已经闻名于世。时光流逝,红丝砚的兴衰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起起伏伏,时至今日,振兴和发展红丝砚已成了我们当代砚人的责任。

砚台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一路走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砚台一直被历代文人所珍视。此次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汉唐宋砚,从商代甲骨刻刀开始一直到南宋崖山海战灭亡;第二部分是元明清砚;第三部分是当代制砚。

古今砚台艺术欣赏纵横浅议

千古文脉延绵不息,万卷史书字字珠玑,可谓古今多少事,都自砚台出。

砚台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所珍视。史料记载了丰富的咏砚诗词和铭文,也流传下来很多无比精美的传世砚台,加之近年出土了大量汉唐宋砚,尤其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公开,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处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丰富多彩的时代,与此同时却还有大量历代仿品夹杂其中。面对众多优劣参半、真假难辨的砚台,如何审视和解读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砚台选材用料的问题,还涉及到附着在砚台上大量的艺术元素和历史信息。要解读这些艺术元素和信息,我认为首先要搞懂砚台是什么。在我看来砚台是众多的古代艺术品中最为具有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艺术表达和社会审美的浓缩艺术品,它区别于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其他艺术品唯一的地方就是:砚台是文人日用书写的必备器物,而许多古代文人的另一个身份是官人,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是历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也是隋唐科考以来步入上流社会的主要阶梯。砚台作为书写工具日夜陪伴在文人身边,而文人是上流社会的代表,他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都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这些文人的思想行为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发展走向,故而陪伴在文人身边的砚台就成了研究古代历史最好的实物资料。研究砚台实际上就是研究社会,研究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一方砚台的材料、形制、做工、铭文、使用痕迹等来分析砚台附着的艺术表达和用砚人的心理情绪,以及用砚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情况和生活习惯等。解读这些砚台就如同刑事侦查中的勘察犯罪现场,通过现场遗留的物品、足迹等信息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砚台也是如此,一方方古砚会带着我们穿越回古代中去,体会那段历史,感受古人的思想和灵魂,触摸千百年漫长时间浓缩在砚台上面澎湃欲出的力量,通过与古人心与心的沟通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修养。

如何砚台欣赏,如何审美,要看什么?很多人把砚台当古董来看,还有一些人把砚台当作石雕来看,砚台准确定位应该称为“古代艺术品”,我们要从欣赏艺术品的角度去解读每方砚,解读附着在砚台上的艺术信息,那必须要搞懂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有什么基本要素,我认为解读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的艺术品都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就是一纵一横一功,“纵”就是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横”是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功”则是作者的能力,简称为十字线合一点。

“纵”看历史发展脉络可见早期砚台多为纯工具,取天然有色矿物捣碎研磨,加入动物脂肪混合为墨后用于书写绘画,近年来多见远古陶罐、岩画壁画。从国家馆藏和民间藏的出土实物看,东汉以前基本是简单的研磨器,还没有艺术元素的植入。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卵石型研磨器,结构简单,基本没有艺术表达,而同时出土的青铜、玉器、印章、铁器等制作却异常精美,艺术取法远古神秘,可见砚台的发展是晚于其他器物的。《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汉之前国家重心基本集中在祭祀和军礼军事上,尤其是在祭祀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复杂程度已经超乎想象,青铜器制作也在商周达到顶峰,精美程度无与伦比,而对砚台的制作工艺几乎是忽略不計的,这说明当时读书写字的人是极少数,纸张还没有发明,文字通常都要写在竹简木片和锦帛上。砚台发展到了汉代以后,我们从历代出土的砚台实物上观察,发现逐渐开始有了艺术元素,取法多取自于自然界中有力量而且神秘传说的灵兽造型作为砚台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如龙、凤、虎、熊、龟等灵兽作为砚台的底足和砚盖。汉代凿刻工艺古拙简朴,写意大方,此刻由于制墨仍处于原始期,砚堂多为平整,适合研钮研磨使用,汉人制砚取法力量和神秘是和汉代整体社会审美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社会的审美风尚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崇尚能力和力量是社会进步和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也就是常说的狮子和羊的关系,反之必亡。南北朝时期砚台取法更为直接,尤其北朝砚台更是融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特征,如辟雍池、马蹄足、莲花兽面等佛教题材,我称呼为“三不像”。辟雍为儒家圣地,马蹄为游牧图腾,佛教则为域外信仰,可见砚台上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一方砚台细细解读就会在上面发现大量的历史记忆,通过解读这些记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箕型砚是唐代最为典型的砚式,箕型砚后世也被称为风字砚,因其外形像簸箕和“风”字而得名,箕型研的出现是突然的,毫无征兆,后世很多史学家也在多方面的探讨研究箕型砚的来源。我认为箕型砚的出现和隋唐科举制度有一定关联,当时全国大多数的书生为科举用砚,而且科举书写文字用墨量大,以前的砚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运而生出蓄墨量大的砚池,而取法则与唐代社会整体审美有一定联系。唐代受域外少数民族影响,在很多器物上取法开始清晰地融入女性的柔美一面,把女性的丰满、性感、包容表现在很多器物上,砚台也是如此。箕型砚背面可见为女性正面形象,到了宋代,乳足和腹部的刻画在砚式上的表达更见具象化,我认为唐代箕型砚的出现是一个有着深刻寓意的事件,女性的腹部和乳房是人类得以延续的起点,而砚堂深凹承墨则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意义深远,研尾的昂起和开放是社会自信和强大的体现,当然这是一种说法,是站在一种艺术取法的角度上观看唐代砚台艺术元素的来源,也算是一种探讨,唐代还有其他砚式,这里只取主流研究。从宋代抄手研的出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唐箕型砚的痕迹,从盛唐到晚唐五代一直发展到北宋,这条演变脉络还是有迹可循,唯一明显变化的是砚堂的突然隆起,唐代砚堂的深凹是为了蓄墨,宋代砚堂的隆起则和宋代大历史背景有关,细观宋代主流砚式,基本是三个主要特征,一为砚堂隆起,二为四壁内敛,三为线条平直。宋代为文人治国,尊尚儒法,整体社会偏向朝理想化和精致化发展。隆起的砚堂是表现多于实用,四壁的内收和线条的平直则是文人心态的典型呈现。通过观察同时期瓷器、玉器和其他文房用具,发现宋代艺术发展走向是极简主义的写实手法,这与满清入关后的繁复写实有着本质的区别,近年观察日本本土器物也是传承了宋代遗风趋向精致化。明代社会是强大而务实的,明太祖朱元璋领导抗元最终武力夺取政权,统一全国后朱棣建都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在与游牧民族的斗争中第一次通过武力全面取得的胜利。纵观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它自汉以后就是历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斗争不息的血泪史,因而明代整体社会信息是强大自信和务实的,这在器物上表达得尤为清晰,实用、粗壮、拙朴是主旋律,如果用现代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历代砚台,更像一个家庭成员,汉代砚台就像父亲般的厚重睿智,唐代砚台就像母亲一样包容大气,宋代砚台若是翩翩学者,明代砚台就是铮铮武将。我认为用拟人化的解读更为准确易懂,因为每方砚台背后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存在,每方砚台背后隐含的就是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人形象所在。

“横”是看每方砚台在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可否认的是阶级伴随着人类出现和发展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古代更是等级森严,甚至是不可逾越,尤其是皇权贵族阶层占据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和支配能力,故而这些人的用砚就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社会整体审美和技术能力,无论是选材用料还是工艺技术都是最佳。因此我用四种气息来概括:一是贵气,泛指宫廷御用以及王侯用砚,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对砚台宠爱有加,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清高宗乾隆都是此类翘楚,尤其清高宗乾隆皇帝更是爱砚如痴,召天下制砚名家于紫禁城内设立造办处,专门为宫廷御用制砚,并亲自撰写铭文琢刻于砚上,又令人收集前朝名砚而著《西清研谱》。清宫造办处所制宫廷御用砚可以说是集材质、雕工、铭文、包装于一身的宠儿,宫廷砚台设计独特、雕刻精美、选材精良,珍贵的金银、美玉,水晶玛瑙也常常被当成砚料制成砚台。二是官气,所谓用官气来形容这一类砚台的气息是因为砚台作为一个书写必备工具在统治阶级的各级官吏中大量使用,大到帝王宰辅小至胥吏书办都必不可缺。此类砚台都是官府集中制作采购,有的朝代官府还专门设立砚务官的职位和作坊,采集砚料,专门为各级官吏制作办公砚台。这种砚台属于政府财产,供各级官吏在办公、审案之用,故具有官气的砚台与同时期砚台相比中都体型较大,厚重方正,取料多用端、歙等名贵砚料,不惜成本。如宋明时期的高级别官砚多取抄手砚式,抄手砚又名太师、太史砚,砚体高大冷峻,砚面平整,线条挺拔,气势磅礴,极具官威和凛然之气。三是文气。顾名思义是砚台具有的文雅之气,有的藏家也称这种砚台为文人砚。区别于官砚的是这种砚台的所有权是私有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绘画的必备工具,有的置于书房,有的随身携带。从资料和本人收藏的历代文人用砚来看,它们大多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自我意识。有的文人砚还是本人参与制作,在选料、造型、工艺上都强调个性化和理想化,常常把砚台作为抒发个人感情和交流会友的载体。尤其到了清代以后,文人尤喜砚台,砚台收藏之风大兴,涌现出一大批砚台收藏家,上至宰辅纪晓岚刊《阅微草堂》下至闲云沈石友集《沈氏砚林》均对砚台情有独钟,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已蔚然成风。清代文人高凤翰官场失意后醉心于书法创作和砚台收藏,他收藏的砚均自己镌刻铭文来抒发情感,砚台材质各异,形态万千,铭文恣意放纵,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悠然之气,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文人砚也是鉴赏收藏砚台的最高最难点,在鉴赏中一方文人砚时会涉及到众多门类的知识,这就要求鉴赏人通晓砚台的时代特征、材质特性、章法布局、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还要了解使用收藏砚家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故鉴赏收藏文人砚充满无穷乐趣,也是一个温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四是俗气,即民俗题材、工艺制作之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砚台作为记录文字的书写必备工具被人们大量使用并留存下来,由于砚台多为石质制作不易损坏,故存数量巨大。古人因交通不便,制作砚台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制作,使很多砚台带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征,目前经考证已经发现有实物的砚台就有一百多种。此类砚台以实用为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材质较差,砚式较为统一,大多为当地工匠批量制作,制砚理念和题材多取民间常用的花鸟鱼虫、蝙蝠寿桃等吉祥之物来体现,且大多为普通工匠所制,充溢着料粗工劣的市井之气,缺少文人情趣,实用多于观赏。

“功”是指硯台在凿刻过程中作者对砚台上艺术元素的植入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前面已经说过关于艺术元素的一些内容,在这里就重点解读作者的个人能力方面。我认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和砚台是最为接近的,都是用线条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书法是平面搭建,砚台是立体搭建,如何搭建是依据传统脉络,而线条质量却取决于作者的能力。古人对书法线条质量有“屋漏痕”“锥画沙”之说,砚台虽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法,但在历代经典砚台上均能让人感受到血脉贲张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隐含在线条里面的,作者通过一定的手法技巧凿刻出来,除了时代原因外,还需要作者长时间的磨练和对线条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清晰地在砚台上表现出来。那什么是线条的力量,力量又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速度是力量最直接的一种表达,现代战争中炮弹、子弹的杀伤力都是通过速度来实现的。“快”是力量的一种物理表现方式,而在艺术表现的力量通常会用“慢”来表达,比如书法的“屋漏痕”“锥画沙”,园林的盆景老树,悬崖峭壁的松柏,虽生长缓慢,但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们都喜欢春天去踏青,感受绿色田野,喜欢孩子的天真浪漫,实际上这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缓慢存在的力量一直在与人的内心共鸣,这种力量被称为“生命力”,就是这种“生命力”符合了人们的审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艺术表达自然也要通过这种“慢”和“静”的力量来实现艺术品与人的心灵沟通,完成艺术带给人的愉悦和奋进的作用。线条在很多人眼里是单一的,而实际上无论书法还是砚台的线条都是通过两条单一的线来构成一条大线条,就如远处的公路、河流一般,在人们的眼里是一条线,古人通过两条单线条、巧妙地组成一充满力量的宽线;又如一条麻绳在没有勒紧的时候是软弱无力的,但一旦拉紧,虽外表毛糙但我们都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力量在麻绳内部的膨胀,这种力量需要长时间的理解和磨练才能够在砚台线条上表达出来。

纵、横、功三点只是砚台审美的基本概念,要完全解读还要通过研究和对比大量的砚台实物才能有深层次的理解。砚台是为文字服务的工具,如果单单研究砚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历史、书法、绘画、雕塑上下功夫,尤其是对书法文字的理解越深,对砚台的解读就会更加清晰深刻。当代砚台审美也是如此,无外乎艺术取法和作者能力,对当代艺术品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具有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个人艺术表达。

乙未深秋凉夜写于翰典艺术馆灯下

猜你喜欢

砚台文人线条
如何鉴别砚台
文人与酒
线条之美
翰墨飘香的砚台
文人吃蛙
墨锭和砚台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