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制约我校少数民族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2016-05-30施绍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民风能动性

施绍国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93-01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多民族孕育了各自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独有的心理特征,而且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和发展中每个民族的人们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发展素养。我依据自己15年的教学经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制约我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民族母语环境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

我校是一个彝、汉、傣、哈尼等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所小学,学生间的交往都是用彝语、哈尼语、傣语等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往。课堂上学和用的普通话,在课后就“下岗”了。本民族的母语在学校可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吹走了春风,笑弯了小树,处处生机勃勃。而普通话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常常是一节非常好的语文或数学课,下一节课开始又回到了原点。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任何的学习都是从呀呀的语言开始的,而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官方语言,我们的学生却只是在课堂学,课后不用,让母语大行其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掌握口语的最佳年龄期。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口语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乳儿期,主要是语音发展阶段;婴儿期,主要是掌握词汇阶段;幼儿期,3~4岁时掌握语音、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6岁前基本掌握口语。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从2岁到青春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或最适宜期。认为从出生到2岁,儿童两侧大脑的语言潜能是均等的。从2岁到青春期,由于成熟和环境等因素使儿童大脑形成了不对称,而脑的不对称形成过程有助于语言的成熟,因此它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或最适宜期。任何人的语言发展一旦错过“关键期”那同样的刺激对心理的发展有可能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会起到阻碍的效果。

二、民风民俗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

民风民俗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任何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而这些民风民俗有的是民族发展的精华沉淀,有的是糟粕,有的是温水煮青蛙,慢慢把人带向灭亡。前两年,我校有个小村子的学生(寄宿制学生)经常是一家办喜事全村都做客,父母也不管孩子是不是读书时间,只要做客就把孩子从学校用两轮摩托接回家全家一起做客。起初作为老师的我吧,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过两个月后,我主持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我故意问这个村子的家长:“你们村子的这种民风民俗,对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有作用吗?”经过一番商讨,家长明白了这种民风民俗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副作用。从此家长们再也没有来接孩子回家做客了。我也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欣慰。

三、父母的家庭理想及言行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

家庭理想可以这样理解:父母、子女和共同生活的亲属对家在未来的希望。父母的家庭理想和言行如果承载着爱、责任、和谐、民主、自由,我们的学生心理发展就会天天向上,那必然就会有作为子女的孩子像在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FAMILY(家)》中“我”对父母全是浓浓的爱和满满的正能量,爱屋及乌。反之父母的家庭理想和言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打麻将,就是斗地主,不是喝酒,就是打骂家人、脏话连篇,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毁了整个家庭的理想。

四、小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那么他就会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心理路程和心理发展,从而促进自己心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发展建构,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反之,不但改变不了自己的人生,还会让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民风能动性
“三件大事”历史性胜利所彰显的客观规律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