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潘泽贵
2016-05-30张斌
张斌
因为写县志人物传的缘故,我采访老中医潘俊卿之子潘泽荣。在潘泽荣先生那里知道我的老师潘泽贵是他的亲弟弟。他告诉我,潘老师已“走”了好几年了。开始我没有搞明白,天真的问他,潘老师到哪里去了?他说去世了。我当时非常意外,也很迷惘,我好象昨天还见过老师,他怎么就“走”了好几年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从新疆转学到陕西省紫阳一中上初一。潘泽贵老师正好教我们语文。巧的是第一节课正好是语文课,这节课成了我回老家后上的第一课。潘老师当时已是中年,他中等身材,头发齐整,穿戴整洁,皮鞋锃亮;他的皮肤细白、眼睛大而且流露出一种慈爱的目光。他讲课条理清晰度,表达准确,声音洪亮,手势有力,口齿与仪态十分协调。除了板书,他很少站在讲台上,他一边度着方步,一边讲解课文,他的步子从容而有节奏。这是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他留给我的终身的印象。此后30余年,我们同住在一个县城,经常会在一条街上见面,他始终是这个样子。特别是他走路的姿势,无论街上的行人怎样的匆忙,怎样的车水马龙,怎样的人声鼎沸,他都是那样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健而又有节奏。他讲课很生动,抑扬顿挫,声音洪亮,特别是讲古文,有时会陶醉在课文中,身体也会跟着朗读声的节奏摆动,如醉如痴,令你的思维不得不跟着他的讲课走。
潘老师是三班的班主任,而我在四班,他只是我们的代课老师,但他似乎和我非常投缘。我转学来不久,学校举办了一次作文比赛,我的作文刚刚及格。他把我叫到他办公室,给我推荐了一些书让我阅读,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他还劝我写日记,并把日记保存下来。他说:“坚持写几年日记,以后你看到日记的时候,你的生活往事就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没有老生常谈般的讲道理,也没有讲学好作文有什么重大意义,而是把我当成朋友,推心置腹的交流生活感受,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传授给我,如同春风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自那天起,我开始写日记,整个初中,我写了厚厚的好几本,可惜后来搬家丢失了,也就不能经常看看,更没有体会到老师所讲的那种“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的感觉,而这3年的日记,为我以后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老师上课时非常严谨、一丝不苟,课间却十分随和,常常和学生谈心,讲知心话。学生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往往在课间时也能得到很多教益。我记得他在一次课间时对我说,你只要每次作文比上一次写得好,你的作文就算有进步。如果你没有上一次写得好,我打你勾板子(打屁股)。那几学期我的作文总是一篇比一篇好。还有一次,他和我们闲聊,他说知识容易忘记,能力却能陪你一生,写作能力你一旦有了,就终生丢不掉,别人也偷不去。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我高中以后很少写作文,后来又学了会计,与作文越来越远,好多年不曾拿过笔。时隔20年后,我重新拾起笔来却非常自信,写起来也非常顺畅,仅仅四五年时间,我就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章。
潘老师的教学非常生动,令人难忘。他讲写作文不能端着架子时,他就摆出一种姿态,把腰板挺得笔直,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大声说:“我要写作文了”。那样子看起来很滑稽,我们都忍不住笑起来。这种生动的表演,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端起架子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他讲写作文就是和朋友说话,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得多。后来,我也带学生,我也模仿他的样子讲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些平日惧怕作文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作文。我其实只是拾取了老师教学的一点皮毛,可就这一点点就让我成为教作文的高手了。
我怀念潘老师,不只上述这些,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不图名利的人,学校里评先进,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他从不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然而,他的敬业精神,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不仅教学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就是星期天他也不休息,他指导学生办黑板报。报上的字、画大多是他写的、画的。他喜欢音乐、美术,有时会学生们唱歌画画,他班上有很多学生受到影响,爱上音乐或美术。他爱美,心灵纯洁,眼里揉不进一粒的沙子。他的父亲潘俊卿是一位有特殊贡献的老中医,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不幸于一九七一年病故。做为乡土人物,他本来是上一轮县志就应该记载的历史人物。为什么现在才写呢?据潘老师的侄子潘远鹏告诉我,20多年前,县志编辑找到潘老师,请他写个基本情况,遭到潘老师严辞拒绝。他说;“人都被整死了,还写什么传?”县志编辑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过了20多年,到二轮修志时,我们发现漏记,这才补充采访,可此时,潘老师已悄然离世。潘远鹏问我:“我叔叔是不是很偏执?”我不这样看,因为潘老师活得是真性情。
我怀念我的老师,不仅是他有高超的教学水平,不仅是感谢他培养和造就了我,我更喜爱他的真性情。即使他到晚年,他依然风采如昔。上街散步,他依然着装整齐,一丝不苟而又从容不迫。尤其是逛书店,还会往衣领上洒几滴香水,嘴中悠闲地嚼着口香糖,似乎只有这样,他才安心,因为他感觉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书香。
我知道,这样的风度是他的一种坚守,一种信念。在内心深处,潘老师日渐孤独苍老,尤其是他的老伴去世后,他孑然一身,孤灯拌着只影,他的真性情又与世风日下的社会格格不入,别人感受他有些凄凉,而每当我在街上遇到他,他总是微笑着问我在忙什么,喊我有时间到他家里去喝一杯,目光充满慈爱。有时,他会向我打听一些同学的近况,让我替他邀请他们到家里作客,他似乎永远放不下那些他教过的学生,似乎这些学生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一生教书育人,热爱教书,在他的心灵深处教书是最美好的事,他为这样的美好事物所吸引。他似一个园丁,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并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他活在这样的真性情中,他一生充实而快乐。他的微笑,他的慈爱和他的真性情都让我从心底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时常感染着我,让我从没感觉他离我有多远。得知他去世几年了,可我仍然感觉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仿佛他的气息就弥漫在我的周围。有的人活着,甚至是住在隔壁的邻居,但常常让人感觉到遥远而冰冷;而有的人离得很远,甚至阴阳相隔,但仍然让人感觉近在身边、温暖而亲切。我想,也许只有活出了真性情的人才会让人感觉温暖而亲切,而我的老师潘泽贵就是这样的人,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