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互动中生成,在探索中发展

2016-05-30张建庆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数习惯师生

张建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03-02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应该把改变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关键所在。郑秋萍老师所上的《分类大小比较》的这节课,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一、动态生成,把握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发展分布: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而郑老师的课正是在师生互动中把握了教学目标。

课一开始,利用情境得到、、后,郑老师问;“这三个分数有大小吗?”生1:“表示一朵黄花,表示2朵红花,表示5朵紫花,所以大。”生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唉,课不是刚开始吗?怎么结论倒出来了?”我在心里嘀咕开了。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个班中的学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有的学生可能从课外习得,有的学生可能预习而知。但这并不影响在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因为有的学生可能是懂了,而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记住结论容易,关键是否真正懂得。后来,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郑老师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比的层面上,紧紧抓住“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为什么?”等问题,力求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

二、自主探究,发现比较方法

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中凸显出来,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在郑老师所上的这一节课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

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体现在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而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当学生初步判断>后,郑老师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老师不作任何指导和提示,有的只是倾听和鼓励。通过比、写、说几个环节,比较方法已水到渠成。这样才是真正重视了学生学的过程,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

接着,郑老师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出示一排同样的8个圆,分别表示出、、、、、、、,郑老师通过“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两个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其中的一份反而小了。

三、培养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敢于发言的习惯。在本节课教学中,郑老师始终让每个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没有任何暗示,并留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在验证>时,在学生普遍认同“用两个一样的圆,—个表示出,另一个表示,马上能比较出大小”的方法后,老师没有收兵,而是及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比较,有的画线段图比较,有的在12个圆中圈出、比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的创造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生成、去扩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2.培养学生听的习惯。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如郑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问上一句:“你觉得她说得有没有疏漏?”“你们有没有听懂他的话?谁再来说一遍?”“谁有补充?”提醒大家要认真听、善于听,才能善于学习。

3.培养学生回答问题完整、严密的习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细小的疏漏时,郑老师总是能及时捕捉、及时提醒,不让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任其自流,而这些细小的疏漏是分数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看出郑老师本身的思路非常清晰、思维非常敏捷。

四、巧设练习,确保双基底线

在大力提倡向国外教育学习的今天,双基好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我认为,在开放的同时,双基同样不能丢。郑老师的练习既有基本题,又有发展题,既有层次性又有开放性,确保了双基的落实,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解决问题教师口述内容,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有那帮孩子,我真想对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这一节课中,常常可以听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当然,这也正是郑老师平时善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致。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分数习惯师生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