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学素养提升学习能力
2016-05-30张曙婷
张曙婷
一、自主学会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学会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首先,在小学阶段,一堂课只有4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开展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比较紧张的,若将预习任务安排在课上完成,将会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其次,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也就无法高质量地做好课前准备,课内的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也会降低质量。
六年级上册《长发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很抽象,不易讲解,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孩子学习起来尤其困难。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在家做正方体、长发体,再将做的正方体、长发体剪开(得到展开图),标出正方体、长发体各个面在展开图的位置,学生初步感悟到了相对的面不在相邻的位置,相对的面间会间隔一个面的特征。课上,再通过小组内生生交流展开图的不同形式、各小组展示不同展开图、学生对各展开图进行归纳比较,发现了正方体展开图的一般特征和几种不同形式:“一四一”式,“二三一”式,“二二二”式,“三三”式。正是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对学习内容的先学思考,课上学生的观察与发现、学习与探究才会水到渠成,精彩纷呈。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到: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明确学习的内容,先学思考;3.提出学习中的困惑;4.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让学生主动预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将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
二、自主质疑问难,学会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提出挑战,只有自主思考、不“人云亦云”的人,将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必须创造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探索问题,发表见解。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孩子们会提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不是正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学生能提出学习中的困惑、疑难,其实,就是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创造,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在着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习能力。
三、自主进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会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新的问题,在教学中,应遵循: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一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授业解惑,这其实是扼杀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鉴于学生提出的如上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解决,也可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争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主张,成为有想法、有见地、有主张的学习者。
四、自主实践运用,学会应用知识
教师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会更强,并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数学在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题组练习、变式练习等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辨析知识、弄清算理,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小明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习题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350米,甲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乙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 ?”画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这个问题有多种补充方法,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可解得时间为3小时。本题问题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开放设计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