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2016-05-30胡超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东表现性统计图

胡超

在小学阶段组织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组织数学活动时,必须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情境的活动中去体验,去认识,去建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中,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及其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和经验的活动中获得初步的体验。

以《统计》教学为例。分类、排列、比较是统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类数学知识的学生而言,不只是一些让学生不太喜欢的抽象的数据,而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多考虑适合学生实践的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分类、排列与比较等数学活动。常见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展示一大堆物体,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项目如何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或排列,并开始了解到根据不同的标准规则,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研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兴趣,设计并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班级要组织庆祝‘六一班会,买一些水果,你想到哪些问题?”一开始,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学生发现仅靠各个的想法还不行,因为庆祝“六一”是全班学生在一起参加活动。于是学生想到每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并着手调查。但是,面对大量的杂乱数据,如何是好呢?此时,已经构建了分类和排列等统计方面的想法,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学生们调查的数据可能是一张草表,甚至是一张图片,这是统计的最初形式。接着,学生们还会进一步讨论,全班学生喜欢哪样的水果最多?哪几种水果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哪种水果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喜欢的?等等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为“买水果”的行为决策提供帮助,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统计和统计意义。

再如,在统计量中,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平均数”。如何来组织平均数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向学生呈现“小华身高1.4米,他还没学会游泳。小华如果到一个平均水深为1.2米的游泳池中,有没有生命危险?”“小伟同学所在的班级学生平均身高为1.5米,而小强所在的班级学生平均身高为1.4米。小伟高还是小强高?”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次辨识,从而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数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避免记忆类学习,如背诵数学概念,技巧性的反复练习等,应尽可能用一些活动来组织教学,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过程,在数学活动中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制作统计图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充分体会和掌握统计图的意义;也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的过程,而是对数据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比如每个学生从出生到6岁,身体重量有什么样的变化?此类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获得,更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数据列成一张统计表。但是出生六年的体重统计表中数据的罗列,只是反映了一些事实,却不能反映某种具有规律性的趋势。于是,学生可能就会进一步尝试将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可是,这样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了学生在不同年段体重的变化,但还是不能反映某种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因而,学生可能就会再进行尝试,将这些数据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就这样,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学生体重的变化情况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折线统计图呈现了出来。折线统计图明显反映出从出生到1岁,以及从5岁到6岁,这是两个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段。从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再到折线统计图,需要一些数学活动的组织,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三、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关注,并非能够记住几个概念,会计算几个数学题,而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其他学科所提出的问题,对数学的内在规律和原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统计》知识的教学为例,了解并制作统计图是必需的,但这不是目的,因为有一些常见的数学规则(知识)和特殊情况,在特定情况下,经常性的数学组件往往不清楚显示,因此学习统计知识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一些初步的和简单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并在实际情况中应用统计知识。

例如,小明和小东进行投掷篮筐比赛。他们约定比赛6轮,每轮都是投掷10次,投进一次记1分,没有投进记0分。由于某种原因,小东比小明少投了一次。如果将他们投掷的结果制成统计表,你将如何比较他们的投篮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你比较的依据?如果按总分算,当然小明的成绩要好些,因为他投中的总数是29次,小东却只有25次。但是,这样比较显然不合理,因为小东少投掷了一次。如果按平均的投中率来算,两人的平均成绩,一个是5分,一个是4.8分,几乎相等。但是,从比赛的角度看,小明成绩的离散程度很大,而小东的成绩主要都分布在5分左右,按这样的趋势看,如果小东第六次也投了,很有可能成绩就会比小明的好。同样的,如果比赛不是投掷6次,而是投掷10次,那么,小东的成绩可能就会更好些。

四、增加表现性的作业

所谓的表现性作业,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表现性任务的问题解决。它是以反映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目的的一种作业。这种作业的特点就是,不仅仅关注个体最终获得了什么,更关注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它追求的是完成表现性任务的个体潜在的、有着个性差异的、通过任务显现出来的各种价值。仍以《统计》教学为例,在学生学习完有关统计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从而获得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的评价。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调查的任务。

比如,调查每天上午7:30到8:00这30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机动车辆的情况,学生就需要分析:为什么要选择早上的这段时间去调查?如何将这些机动车辆进行分类,更能说明问题?要调查多少天,才比较合理?得到的数据应如何来整理?从这些调查获得的数据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解释?学生还需要分配任务:哪几个学生数车辆?哪几个记录?哪几个制作统计图(表)?哪几学生汇总等等。每个学生在这种表现性作业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华山完小)

猜你喜欢

小东表现性统计图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洗澡
妈妈的爱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为啥总挨骂
香蕉皮的家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