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5-30裘广宇周思勇张日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裘广宇 周思勇 张日益

摘 要: 浙江精神是浙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提炼浙江精神,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浙江精神的提炼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06年,它被最终提炼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浙江精神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浙江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中,将有助于提高实效性。具体思路:从理念上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与实践取向的文化自觉自信观念,在内容上融浙江精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在方法上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载体上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并发挥其协同效应。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浙江精神; 大学生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60-0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浙江精神是对浙江地域文化的凝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浙江高校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融合浙江精神,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浙江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提炼它,还是践行它,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浙江精神的发展历程

浙江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浙江精神具有悠久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此,习近平在《与时俱进浙江精神》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从提出和提炼的过程可看出,浙江精神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特点。从提出到提炼,它的形成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 初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取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指导,以走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外向拓展为发展路径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成为“经济大省”、“市场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形成了有名的“浙江现象”。“浙江现象”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并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论题。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1999年12月底召开的浙江省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提炼浙江精神,总结浙江经验,开创浙江未来”。这为浙江精神的提炼与研究提供了契机。

2. 成熟时期

2000年7月,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明确提出以浙江精神凝聚和激励全省人民,开拓浙江美好未来,要求“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努力开拓浙江未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3. 完善时期

2005年 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深入研究浙江现象、充实完善浙江经验、丰富发展浙江精神”的要求,并于2006年与时俱进地将浙江精神提炼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激励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还专门撰文《与时俱进浙江精神》论述其精神内涵。2012年6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无疑是对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深化。

(二)“浙江精神”的社会促进作用

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浙江精神在经济、社会、文化[2]、生态、政治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概括起来,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在经济方面:引擎富民强省

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浙江人民得改革之风,立足自身,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经济实现民富、省强。浙江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改革开放举措,如实施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改革、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浙江总结推广海宁、德清、平湖等县(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经验;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浙江把创新驱动与环境倒逼结合起来,推进创新创业,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深化中心镇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浙江经济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健康发展。2014年,浙江省全年GDP为401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人均GDP为72967元;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3]

2. 在政治方面:推进公开民主

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推进政治民主化改革。在新时期,浙江人民结合实际,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建设法治浙江紧密结合;党的科学化领导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法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有序参政的范围日益扩大。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政府自身改革,不断推进行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浙江将省政府领导及分工,省政府工作机构及其主要职能,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工作规则,省政府及办公厅依法需公开的文件,重要会议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工作报告,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省级财政预决算报告,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统计信息,省政府应急管理,省政府人事任免以及其他需要公开的信息等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政务服务网及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向社会公开。通过全方位的政府信息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大家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在社会方面:统筹协调发展保障

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浙江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浙江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制定与实施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增收的政策。2014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393元和19373元;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552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7242元和14498元。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8.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均衡分布。2014年,全省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8万元;共有卫生机构3万个(包括村卫生室),各类医院床位数21.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7.5万人,医院年诊疗23932万人次。加强社会保障,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加大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力度,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4. 在文化方面:建设文化强省

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把浙江精神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核心与灵魂;在浙江省建设文化强省和两富浙江建设的要求下,协力促进浙江文化向前发展。浙江实施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14年,浙江省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8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34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856个、旅游点2336个;“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69万人。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98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148个,隶属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57个;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7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6家。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12月3日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浙江30个项目入选,入选项目位列各省(区、市)第一,是继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遗项目以来,连续4批国遗项目入选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总计入选217项。

5. 在生态方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科学规划与实施生态省建设,全力打造“绿色浙江”和“绿水青山”经济,实现向“生态浙江”的转变;进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生态美、生活美、田园美、行为美、形象美”的“美丽浙江”建设。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加大节能减排、大气治理、交通治堵等工作力度。2014年,浙江省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6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81个、省级生态县5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0个、省级生态乡镇1038个。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8亿元,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42%,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二、“浙江精神”教育:大学生“需要”的教育

浙江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根植于浙江人民的内心,指导着浙江人民开拓进取、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是浙江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即将浙江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体系之中,充实大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浙江精神”的提炼,还是对大学生“浙江精神”的教育,都是一种出自“需要”特别是出自大学生需要的行为。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需要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4]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民族、地域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认同。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的状况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主性逐渐丧失,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传统文化无意识、不认识、难判断,对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甚至对最基本的汉语言文字都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在作文中出现错字连篇、病句充斥的情况,对文言文不知不解。这种状况,在实证研究中也得到验证[5]。简言之,在多元文化的场域中,大学生往往受“他者”文化的冲击,看不清自己文化的精髓和闪光点,放弃固有的优秀文化。浙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探索浙江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神支柱,提炼浙江精神,将其由自发、散乱的精神元素转化为自觉、系统的显现,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地域或个人在自身所处时代中能清醒地认识自我、保持与发展自我,进而推介自我。它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精神成熟的表现,是在自觉基础上对文化进行的外推与提升。自近代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外来文化的涌入,西方文化相对处于强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文化心态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自卑,即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甚了解,对民族国家观念不屑一顾;对西方文化,盲目迷信,缺少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较为明显的是对圣诞节、情人节、西方影视作品的盲目追捧,对西方涌入的庸俗文化、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等非主流文化不加选择地接受。二是文化自大,以非此即彼的态度看待中外文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完美无缺。对大学生而言,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要关注。浙江精神是深入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推广浙江模式、开创浙江未来的深层内涵及对其理论的概括。提炼浙江精神并弘扬之,既有利于在浙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文化的位置,又有利于将其推广传播,也是在浙大学生激发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三)大学生文化践行的需要

马克思将个人自主性作为其学说的中心命题,它蕴藏着主体客观化的实践性质,又涵盖了个人自我精神的提升[6]。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把自己对象化,自我与对象互成。大学生是在文化的场域中发展自身的主体。大学生的文化行为不仅是文化表象,更源于其文化认知和文化动机。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虽然不能与其认知水平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认知影响着文化行为,为文化践行提供智力支持和智识动机。在现实情况中,大学生的行为并不都是对行为本身进行思想道德、文化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盲目的模仿或崇拜,或是不考虑后果的机械执行,或是出于舆论压力而进行的被动执行。这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得大学生自身陷于客体、处于被动与片面发展的境地,不利于其发展。浙江精神对浙江人民的思维和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在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如此,实践浙江精神既是对浙江人民的自我肯定,满足其精神生活与实践生活的需要,又是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践行文化精神的需要。提炼浙江精神是为了弘扬浙江精神。弘扬浙江精神的落脚点在于践行浙江精神,在于更好地发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推动浙江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提升在浙大学生文化践行的自觉性。

(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

高校所处的文化氛围及其深层的价值观念是影响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7],也为大学的育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柱,是浙江人民所共有的一种生存取向和文化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高校在浙江精神氛围之中运行,其精神风貌和运作模式必然受到浙江精神的影响。在浙大学生浸润于浙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提炼和弘扬浙江精神,是培养浙江高校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基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所言:浙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作为一名在浙江读书的大学生要了解浙江、热爱浙江,进而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相信浙江精神一定会让同学们终身受益,鼓舞着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8]可见,提炼浙江精神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

三、大学生“浙江精神”教育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9],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核心与信念引领。在此过程中,应把握时代特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特色,以浙江特点为出发点。如此,将浙江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高度符合浙江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特点与需要,更易达到培育和践行的理想状态。

(一)树立文化自觉自信观念

文化自觉自信是将浙江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培育和践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向度。教师不仅要树立文化自觉自信,而且也要把这种自觉观念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

1. 坚持自觉的意识

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这需要教师至少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背景、品性、发展趋势、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二是增强理论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精神各自的凝练历程、层次结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因为“理论认知决定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10]。在将浙江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二者的内涵、历史与未来发展充满文化自觉自信,对其他价值观及其关系有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定位。

2. 坚持主体的眼光

所谓坚持主体的眼光,就是坚持中国的眼光,而不是西方的眼光。眼光就是教育教学的问题、立场、视角、价值取向、方法。这是进行浙江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11]。西方眼光的教学不仅不利于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还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育和践行造成混乱,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还会产生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

3. 坚持实践的取向

坚持“做”的取向,而不是“知”的取向。后者以求是为特征、以事实判断为目的,是知识论问题;而前者强调亲身实践,是价值判断,是生存论问题[12]。浙江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融入后的形态所要求的,不仅仅局限于“知”,更重要的是“做”。它隐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决策之中,是实践的准则与原理。它的属性要求主体体验它的存在,受到他的影响。这是一种具有转化功能的认知,将浙江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融入后的形态由知识转化为信念、信仰与实践。

(二)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多元化,不同的思潮不断交锋,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的价值取向共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价值观的分歧。那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时代与局势之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浙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的具体化呈现,在本质上与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 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思想一致

富强是经济上的繁荣昌盛与持久发展,是民富国强。浙江精神中的图强就是拼搏进取、敢为人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浙江的各项事业做强做好。无论是“两富”还是“两创”的提出,都体现了这一点。民主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源于西方,但作为现代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追求,被赋予了民族特色的内涵,也充分体现了浙江精神中的“在高度的自省中虚心汲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的“开放”精神。文明是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导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浙江精神崇尚“求真”,自觉地认识、遵循和运用规律,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和谐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身心关系的有机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浙江精神中的“和谐”精神要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共创美好家园与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自我不断超越与全面发展。建设“美丽浙江”的提出就是其体现。

2. 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一致

自由是指人自由地生存、全面地发展、反思性地思考,并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浙江以建设“法治浙江”为保障、“平安浙江”为载体,充分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每个人生存发展的自由;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言论自由、行为自由与思想自由。平等是指人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浙江精神注重“和美与共、和睦有序”,尊重不同利益群体,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与利益不受侵害。公正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配给上,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浙江精神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群众的自身利益;强调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行政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即一切活动的进行或权利的行使都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浙江精神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强调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

3. 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思想一致

爱国是指对祖国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依存关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浙江精神强调“诚信”,当诚信的对象指向国家时,即是爱国;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用家国的情怀指导言行。敬业是指热爱和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努力、恪尽职守、勤思精进的道德操守。浙江精神注重实干,强调勤勉务实,善抓机遇,求变、求进、求新。诚信是指诚实守信,不欺人、不自欺,重诺言、讲信誉。浙江精神注重“诚信”,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大力弘扬传统“诚信”美德,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友善是指心怀善念、表现友好,在人际交往中,富有同情心,团结合作、关爱他人、解困救急。浙江精神从“社会人”的需要出发,注重营造相互尊重、理解与关爱的社会氛围。

(三)发挥自主性学习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从教育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就需要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所处的文化脉络为基础。将浙江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重在改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思精神、交往意识和实践勇气。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根本上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使命,是使学生充实自我、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自学能力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重要保证。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在终极目的上应该对自己负责。复杂的社会情形要求学生具有充实的内在生活,以完整地实现自我。其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内心。当内心的力量变得足够强大时,才能抵御环境变化、不正确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才能不断地深化对浙江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断为其寻找坚定的基石,为其进行辩护与确证,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活动对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能动的存在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不仅发现、建构自我,而且坚定自我、实现自我。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精神水平、价值观念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3]。他们有各自的价值观,而共同的价值观是进行交往的重要条件,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交往中,双方进行对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精神的内涵、关系及其融合的途径进行自觉地沟通与讨论。在对话中,将二者不断清晰化、融合化、认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精神的传播途径、融合途径和内化途径,也是实践的场域。

3. 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

反思是“林中小路”,引导着反思主体通往开阔之地。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反思旨在获得事物本真的意义。当下,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现代思潮与后现代思潮此起彼伏,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正确思想观念与错误思想观念界限不清。这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模糊、思想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这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现有价值观念与理想价值观念之间的张力,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就需要实践主体在反思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此外,反思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信念以及对信念的坚守。总之,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浙江精神的独特性与时代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与坚守。

4. 培养学生的实践勇气

高等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是进行浙江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作的主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中所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通过实践,人们领会与掌握其内涵。此外,融入浙江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在学生的实践上。总之,通过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巩固与深化,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运用媒介协同效应

将浙江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意味着要将其纳入到学校的育人体系之中,全面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与途径,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并进行综合运用、协同推进。

1.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导作用

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导作用时,至少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明确“浙江精神”融入的思想基础,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将省情教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并以世界发展现状为背景,在“浙江精神”的教育中定位置、明方向。第三,将“浙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章节中去。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将“求真务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将“开放图强”融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将“诚信和谐”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将“求真务实”融入“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中,将“诚信和谐”融入“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将“浙江精神”融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在《形势与政策》中,融入浙江省情教育,进而融入“浙江精神”教育。

2. 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辅助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进行,更需要充分整合与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专业课,无论是从与学生的关系程度、影响的全面性上还是从课程设置的比例上讲,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第一,专业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正视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中的地位,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如在《人类学概论》中,将“求真务实”、“诚信”融入“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研究”的教学之中,将“和谐”融入“文化、社会与人”的教学之中,将“开放图强”融入“文化的变迁”的教学之中。第二,专业课教师应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第三,拓展专业课教学路径。如采取专业课社会调查的方式,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平台等等,将“浙江精神”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 充分发挥“党团活动”的组织引导作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党团活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可以将“浙江精神”融入党课以及党员的日常教育中,融入团课以及日常的团学活动中,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先进性教育。大学生思维发散、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但社会经验少、思维尚不够成熟、思想深度不够,所组织和参与的活动水平有待提升。以“浙江精神”引领社团活动,将其渗透到学生会、学生社团、社区公寓等集体活动中去,以更好地发挥其引领自治性组织的积极作用。

4. 充分发挥“多样渠道”的宣传倡导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将浙江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如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标语征集与展示、书画征集与展览、话剧比赛等等。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发出好声音、讲出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合理的板块,选择恰当的推送时间,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编辑浙江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推送;整合推送资源,鼓励学生分享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浙江现象”、“浙江经验”,凸显“浙江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 (2014-08-24)[2016-06-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2] 习近平.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 哲学研究,2006(4):3-8.

[3] 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4] 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403.

[5] 周剑娜. 大学生文化自觉情况调查及成因分析[J]. 社科纵横,2015(6):144-146.

[6] 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7.

[7] 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8.

[8] 习近平. 寄语大学生: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浙江精神[EB/OL]. (2015-09-28)[2016-06-01]. http://www.zj.gov.cn/gb/zjnew/node3/node22/node168/node370/node376/userobject9ai48283.html.

[9] 王晓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求是,2013(23):32-35.

[10] 冯留. 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11] 赵敦华. 关于“西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哲学研究,2007(6):36-41.

[12] 方朝晖. “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79.

[1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