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角色与职责篇
2016-05-30周海宏
周海宏
二遵从
第二节培养孩子的社交素质——你是随从,不是主角
孩子从不懂事开始,就有一群大人满足他的要求,他是在一群大人满足自己意愿要求的情况下,慢慢开始懂事的,而他懂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自己的意志,表达给大人,大人就会满足我的意愿。当然,他也发现,大人有的时候顺从他,有的时候也会限制他,那么到底谁服从谁,大人与孩子始终是处于一种博弈关系之中的。在这种博弈关系中,谁的意志表达得更强,似乎谁就会赢得最后的发言权,孩子不听话,闹,其实争的就是这个东西,按照我的意志行事。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家中非常闹的孩子,一到幼儿园,就乖了,在家中不听话的孩子,一到幼儿园,就听话了,道理很简单,家里,从一开始,是一群大人听孩子的,而在幼儿园中,从一开始,就是一群小孩子听教师的,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有权威。学琴教师,是处在一个中间状态,学琴教师是一个外面来的,似乎具有权威性的老师,但是,旁边还有一个多年来受自己控制的家长陪着。而学琴的环境,又是自己所熟悉的,可以为所欲为的环境。这个时候,孩子就想用在家庭情境中的做法来试探,在这个新来的成人面前,自己自由意志的边界在哪里。尤其是教师去自己家里上课的时候,他的这种想法就更强烈。我初教钢琴的时候,就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孩子坐不住,也不听话,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控制不住孩子,很难把课上下去,特别是去孩子家里上课时,这种情况就更多。原因就在于,家长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让孩子形成遵从指令的意识。我想这种情况大家都见过,在成人聚会的餐桌上,在音乐厅、电影院、剧场、报告厅里,总有一些孩子乱跑乱闹,大喊大叫,家长根本不管,当旁人表示不满的时候,他还认为是别人挑剔多管闲事,认为别人不懂事:你不知道“孩子小,不懂事”吗?有的孩子家长呢,想管,但是孩子根本就不听他的。这些场所,都是成人社会交往的场所,孩子要想进入这些场所,就要遵从成人社会交往的规则,所以他就必须要事前接受过“遵从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遵从”教育,就把孩子带到这样的场所,所以才出现那样的情况。所以家长在孩子学琴前,就应该培养孩子遵从指令的意识,并通过学琴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形成孩子稳定的遵从指令的习惯。这时候,就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家长要与老师统一意识,统一口径,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老师是最后说话算数的,教师的指令是必须执行的,家长是站在老师一边的。我原来教过一个孩子,这是一很极端的例子,这个孩子已经8岁了,原来学过一年多的钢琴。我第一次见孩子的时候,就发现孩子与家长没有正常交流的关系。能够看出,母亲的教育非常失败,任何一点点正常的要求,比如进门、喝水、穿衣服,一点小事,家长都要跟孩子大喊大叫,孩子才能稍微听一下,如果孩子有一丁点不情愿,他就会脸红脖子粗地跳着脚闹。我知道,一般孩子见老师的时候会有些怕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通常我见学生第一面的时候,总会主动表示出对孩子亲切的样子,我就按照常规做法摸了摸孩子的头,结果这个孩子突然间给我摆了一个要练拳的架势,嚯,哈!我当时立刻就意识到,我遇到挑战了,要想教这个孩子学琴,必须得先从让他服从我的指令开始。
第二个星期,我按约定的时间去他家上第一次课,一进门,我看见屋里有七八个小孩,连打带闹,他妈妈显然是没有管过这些孩子,我进门后,她大叫,老师来了,别玩了。他儿子大喊,——我不l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看着我,我没说话,板着脸,冷冷地看着这帮屁小子,一摆头,意思是,都出去,那帮孩子就想出去,这时,我的这个新学生说,你们不用走,老师一会儿就走了,但是,没有用跟他妈说话的那种大喊大叫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他在暗暗地观察我,我还是没有用语言,而是做了一个更大的甩头动作。我拉着门的把手,盯着孩子们在我眼前一个个溜走了,我顺手把门重重地关上,指了一下钢琴,示意,他坐到琴凳上,孩子犹犹豫豫,但还是坐到了琴凳上,我开始上课,我打开乐谱,想检查一下他原来学琴的程度。家长之前告诉过我,孩子24个大小调的音阶都弹过,结果发现他已经连谱子都不认识了。不仅仅如此,我立即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个孩子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办法在谱子上停留,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回头看他妈。这时候,我用很郑重但又是很平静、很低的声调和他说:我们今天上第一课,我对你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眼睛耍一直看着谱子。但是他做不到。我提出了几次警告后,他还是回头看他妈,我就重重地把手拍在他的脖梗上,把他的头扭回到乐谱上,这孩子突然间梗着脖子,满脸通红,愤怒地看着我,喘着粗气,回头望她妈,这时候,他把从来都是敌对一方的妈妈当成援军了,但是他妈这次很配合,低着头不看孩子,我一如既往,像我什么都没做过一样,仍然非常平和地和他说,我刚才和你说了,你要看着谱子,你不练琴,学不会,我都不会说你,但是你必须要看着谱子。我的平和,把他给震住了。他以前习惯使用的大喊大叫的方式,在这种氛围中,使不出来了。他开始遵从我的指令了,这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进入了学琴的教学内容。
应该说,我在教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始终是在与他斗智斗勇,既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对他很好、很亲切的教师,同时又让他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是一个很有威严、我的指令必须遵从的教师。教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家长和我说,“周老师,自从跟您学琴了之后,孩子现在都比较懂事了,比过去听话多了,我都比以前轻松多了。”遵从指令的意识,本身就是孩子应该接受的重要教育内容,同时,它也是接受其它教育内容的前提。更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意识。学琴开始的年龄,通常正是所谓孩子开始“懂事”的年龄。
家长应该在孩子学琴之前就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又应该借助学琴活动,使这种意识得以巩固。
三沟通
学琴是孩子的第一次一对一地与成人面对面地正式沟通与互动交流。这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很好的平台。但是,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忽略了这个平台的价值,教琴活动,变成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单向灌输,当需要互动的时候,家长冲到前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成了孩子与教师之间的传声筒,错失了让孩子学习与成人对话的机会,教会孩子与成人的正常沟通,也是琴童家长很重要的职责。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表达、提问与回答的过程。
1.提问
我听一个朋友讲,在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总要问孩子一个问题,各位家长,你能猜到问的是什么问题吗?
在我们国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可能是:老师批评你了吗?老师表扬你了吗?考试成绩好吗?今天学什么啦?你今天淘气了吗?而以色列的家长问孩子的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了吗?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呀?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呀?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应该向老师提问题,主动提问,意味着主动思考。这是学习的积极状态,实际上真正的好学生,不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是会提出问题、会思考问题的学生。当然如果孩子能够学会提问,学会请教,他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也会有很多的受益,但是我们在学琴中,经常看到的是,家长向教师问个不休,而孩子在一旁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你替孩子提问,你就妨碍了孩子主动思考,你替孩子提问,你就剥夺了孩子向大人提问、请教的意识,阻碍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首先你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奖励孩子主动提问的行为,即使某个问题孩子想不到而你想到了,你也应该转述给孩子,让孩子向老师提问。
2.回答
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回答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孩子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他给出答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刺激他主动思考的过程。其实我们成人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我们平时没有认真思考过,没有想清晰、想透彻,正是在别人提问的刺激下,激活了我们的思维,迅速地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并给出答案。这个回答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孩子回答教师的提问,也正是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是什么问题,都是刺激他的思维主动积极运转的训练,比如说,你叫什么名呀?你怎么来的呀?家在哪里住呀?就这样简单的三个问题,你就会看出孩子的回答方式非常不同,而这种差异,就反映出孩子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经常发现,连这么简单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抢着替孩子回答。我曾经问过一个家长,孩子听不懂我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吗?家长说,我怕孩子回答不好,我问家长,如果你替他回答了,他就能回答好了吗?家长很不好意思。其实家长就没有意识到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替孩子回答问题,实际上,就是不让孩子主动思考问题不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学会回答问题。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一个成人遇到别人问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当提问者是权威或领导的时候无论问题多简单,他都先是涨红了脸,回答问题也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这样的人,往往社会生活能力很差,因为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太差了。对孩子来说,教师既是领导又是权威,能够坦然自若地面对老师的提问清晰地思考问题,冷静地回答问题,这是多么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呀!但是你替孩子回答问题,就剥夺了孩子这些能力发展的机会。不仅如此,音乐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的家长,很快就会跟不上孩子知识的进步。当你已经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音乐知识的时候,而孩子又没有形成主动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那学琴活动还怎么向下进行呢?所以培养孩子良好沟通的能力,让孩子养成主动提问与回答问题的习惯,也是家长非常重要的职责。
结语
总之,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孩子在自己的交往中形成的,但是,如果家长喧宾夺主,跳到主角的位置上,插在孩子与教师之间,不但家长劳心费力,牺牲了自己该拥有的工作与享受的时间,又剥夺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机会,这不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吗?所以请各位家长记住,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你是随从,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