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化的埃博拉病毒药物评价动物模型建立

2016-05-30晓工

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博拉动物模型荧光素酶

晓工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成功建立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埃博拉病毒药物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成果“一种基于病毒样颗粒的报告系统可用于非生物安全4级条件下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体内评价”2016年7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Virology。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已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2013-2015年,西非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此次疫情直接导致超过28000人感染,11000多人死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至今尚无商业化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或疫苗可供使用。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高致死性,操作感染性埃博拉病毒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BSL-4)条件下进行。目前,全球仅有30多个BSL-4实验室,其有限的空间和昂贵的运营成本,不能满足候选药物和疫苗高通量筛选及保护效果评价的需求,严重限制了抗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为创建不依赖于BSL-4条件的埃博拉病毒药物评价动物模型,上海巴斯德所黄忠课题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了包装报告蛋白荧光素酶的埃博拉病毒样颗粒。这种报告病毒样颗粒无传染性,但具有类似于天然埃博拉病毒的丝状结构。能够在体外模拟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并将所携带的荧光素酶传递进入靶细胞,与底物作用后产生可直接检测的荧光信号。活体实验显示,注射了报告病毒样颗粒的小鼠会在局部产生荧光,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可对早期侵染进行动态追踪。进一步研究发现,保护性单克隆抗体13C6可显著减弱报告病毒样颗粒在小鼠体内产生的荧光,证明该系统作为BSL-4实验室外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保护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动物模型具有安全、高效及可视化等优点,将对全球范围内抗埃博拉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博拉动物模型荧光素酶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进展
NNMT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构建及其与SND1靶向关系的验证
不同双荧光素酶方法对检测胃癌相关miRNAs靶向基因TIAM1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siCHECK-2-Intron构建转染及转染细胞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表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人多巴胺D2基因启动子区—350A/G多态位点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及活性检测
埃博拉病毒的生态学
实验室可“降伏”埃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