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丑石

2016-05-30贾平凹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丑石太丑借物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用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选自《贾平凹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小朋友们学过《落花生》这篇课文吗?在《落花生》中,作家许地山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现在我们所选的这篇《丑石》也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呢!

什么叫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是写文章时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精神,要借物颂扬什么样的品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种表现手法也就没有使用的意义了。《丑石》可谓是借物喻人的典范之作,作者以“丑石”喻人,通过丑石的经历,赞颂了不屑于误解、甘于寂寞的伟大精神,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曲折的人生。

对“丑石”的描写,本文的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就是褒扬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本文的“丑石”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一无是处,人们漠视它,嫌弃它,可是没想到,它竟然“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真相大白的时候,小朋友们是不是受到了“冲击”?

猜你喜欢

丑石太丑借物
较量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借物抒情
新版5澳元纸币“太丑” 民众吐槽像马桶刷物”
差评
我太丑了
丑 石
一日晚……
丑石 未经雕琢的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