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30吕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阅读习惯创新能力

吕燕

摘 要: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能正确理解创新能力,但现实中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各维度的表现普遍不佳、对自身创新能力缺乏准确评价,创新能力培养动力和行动力欠缺。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但父母和老师没有充分承担起应有职责。建议进行制度创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土壤和环境,承认并尊重学生自由发展权,为中小学生开放更多社会资源提供主动体验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创新能力;兴趣支持;制度创新;创新文化;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 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6-0693-05

1 问题的提出

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对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国务院对加强创新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到目前为止,创新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2点上基本形成共识:一是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二是认为创新教育是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在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掌握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选择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创新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能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不管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还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传统应试教育使小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的机会极少,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再学习和再发展[1](杨慧玲,2012)。李艳艳(2015)认为,与小学和大学阶段相比,中学阶段的创新教育相对薄弱,是铜头铁脚“豆腐腰”,存在应试倾向严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个性特长不明显等问题。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具有教育对象舍多就少、认识的窄化泛化和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2]。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改革的成果究竟如何?存在哪些瓶颈?研究试图从中小学教育的成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评价其改革绩效,并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和认知2个方面分析基础教育阶段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为此,文中将对2015年扬州大学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由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整个个人成长的教育系统之中,同时又深受社会环境影响,因此,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层级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等多因素影响,厘清其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提高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2015年第四季度课题组组织实施了扬州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创新能力测量、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2个方面。扬州大学是江苏省的一所地方综合性重点大学,拥有理科、工科、农学、医学、经管和人文社科等方面一百多个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扬州大学的7个校区抽取并调查了833名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为91.1%,男女生各为329人和430人。总的来看,样本的代表性较好。

运用SPSS20进行调查数据库的生成和统计分析。

2.2 大学生创新能力倾向测量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主要包括客观测量、自我认知与评价。客观测量设计是威廉姆斯创新能力倾向量表[3]进行改进。

1)保持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的4个维度(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采用3点评分法。

2)测量试验,抽选30名本科生填答初始量表,评分后按总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列出每道题的个人得分。

3)依据测评结果改进量表。分别计算出总得分最高和最低的8个人在每道题上的均值差额,其中均值差额在1.5及以下的24个问题因辨别力较差而被删除;其他问题的均值差额超过1.5,说明辨别力较强,应予保留。

4)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倾向量表。为更准确地测量大学生的创新潜力确定采用5点评分法。量表有4个维度构成,共计26道题,其中,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维度分别由7、5、6和8题构成。为便于比较研究,4个维度得分和总得分都采用平均数,依据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评价结论标准确定本测量的评价标准为:“平均数≥4.3”的为优,“3.5≤平均数<4.3”的为良,“平均数<3.5”的为一般。

2.3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问题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渗透教育全过程的,基础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方面的成果却分散多样。钱昭楚(2016)认为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智慧,培养优秀的品格特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4]。张建林(2008)认为应当通过创新思维、创新途径和创新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实践和创新素养[5]。托尼·瓦格纳(2015)提出创新的动机需要通过玩耍、激情和觉悟才能激发出来[6]。创新能力是长期的多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上的创新意识和客观上的行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激发、明确清晰的学习目的和有效的学校教育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快速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3 中小学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认知和自我评价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找出现行创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瓶颈因素,以期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率和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特征分析

3.1.1 学生对创新能力及其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大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好奇心、求新愿望、求知欲、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潜心钻研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调查中超过70%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超过60%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过50%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应该包括求新愿望、潜心钻研、求知欲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这可以从学生对创新能力对未来职业影响的程度得到印证。从图1不难发现有80%的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对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分析,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绩效是学生们对创新能力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并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1.2 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各维度表现欠佳

从调查数据不难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各维度的得分和总得分都不是很高,具体见表1.就总得分而言,大学生创新能力总得分只有3.54,差不多处在评价为良的得分下限,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对未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的结论。就冒险性、挑战性、想象力和好奇心等4个维度的得分而言,各维度得分都不高,相对而言,冒险性维度得分相对较好,评价为良。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不是很好,都需要加强才有可能提高其总体创新能力。

从表1数据还能发现,男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男生优于女生,在创新能力各维度得分上男生也都优于女生,不过高出的程度非常有限。这一结论也被证明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别差异。

3.1.3 学生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信心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评价低于实际表现,反映出明显的自信心不足。在调查样本中只有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16%的人认为自我创新能力较强,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很弱。如果将调查结果的评价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赋值1,2,3,4和5的话,那么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观评价得分小于3,明显低于实际测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不仅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而且还强烈地表现出对自我创新能力信心不足。

3.1.4 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动力和行动力不足

调查数据还反映了一个矛盾:大学生虽然普遍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却缺乏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行动力迟缓。调查数据显示,4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体验大学生活”、41%的人认为是“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26%的人认为是“为将来做挑战性工作打下基础”、还有23%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得文凭”和“为继续深造做准备”、还有超过13%的人认为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父母意愿”,还有7%的人认为上大学是满足“从众心理”。总体而言,只有40%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深造或从事挑战性工作做准备,仅有极少数怀揣为社会服务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动机和动力非常欠缺。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解释前面那个看似有些矛盾的结论。

3.2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2.1 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充分承担起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的责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兴趣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源头。遗憾的是,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的老师和父母都没有能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老师或家长鼓励支持过他们的兴趣发展;在幼儿时期,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父母鼓励支持过其兴趣,只有八分之一的孩子得到过老师的鼓励;在初等教育阶段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到父母或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在大学阶段学生来自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具体结果看图2)。

3.2.2 社会环境和学生感悟成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因素

关于学生认为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方面的调查结果,第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次是好朋友,第三是老师和自己(约占38%)。只有大约四分之一学生心目中的父母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的常识相悖。这可能是因为两代人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差异所导致,学生父母大多成长于传统社会和传统教育环境下,思维相对传统和保守,总体而言是在创新基因和创新文化较为缺乏的环境中生活;而学生则主要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科技创新浪潮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4 结 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不仅成为政府和教育界的共识,更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知道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努力的方向,但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和行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作为人生导师的父母和老师虽然“爱子(生)心切”,但对相关理论的知晓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实施策略指导,其愿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甚大!学校较少系统研究和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往往只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内进行一些小打小闹式的改革,父母通常也是以孩子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和指挥棒,忽视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发展。为适应现实环境,大多数学生只能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养成循规蹈矩的行为习惯,从而失去创新的动力和行动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制度创新成为中小学生良好的创新土壤和环境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创新文化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看,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创新的传统和氛围,学生很难感受和体会到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导致创新教育失去生存的基础和应有的支撑。在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下,创新已逐步成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这为整个教育体系推动和实践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从改善教育体系的角度看,应该更好地培养校园创新文化,提供机会并鼓励各层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学生开放式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4.2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兴趣和自由发展的权利

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因此,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承认学生是需要独立发展的异质性个体,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中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挑战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用所谓统一标准评价的应试式教育注定无法完成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不同的事物和事件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和兴趣,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有独具特色的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创新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激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展个性思维,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3 开放更多社会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开放社会资源为教育提供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和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由于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还不能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探索和体验机会,因此,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尽可能多地为中小学生和学校提供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主题公园等在内的社会资源和必要的教育服务,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标准。这些公共资源的开放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教育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近创意,沉浸其中,尽情玩耍和探索,使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是人类知识传承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勤于读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初等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统一的要求读书和上课,他们只需要努力接受知识,按规范的方式求解题目,用标准化方式评价学习结果。这种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只是把大量材料塞进学生的喉咙,强迫他们记住大量知识来应对考试,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应用所学知识的地步,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死板的文化保存者,而不是知识的贡献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初等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养成乐于读书的好习惯,通过兴趣的引导和发展,鼓励他们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扩大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致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工商81301的全体同学参与了本项目实地调查过程,对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慧玲.我国小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的探究——美国创新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17-18.

[2] 李艳艳.中学创新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4-156.

[3] 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手册(修订)[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

[4] 钱昭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3-85.

[5] 张建林.研究生的根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9):16-20.

[6] [美]托尼·瓦格纳.创新者的培养:如何培养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M].陈 劲,王 鲁,刘文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阅读习惯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