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日本枯山水
2016-05-30胡佳
胡佳
摘 要:六世纪初,中国的园林理论随同佛教一同传入日本,日本的造园者没有像中国造园者一样力图浓缩天下美景于一园,而是努力营造适合本国国土风情的园林。自十三世纪开始,日本社会的基本面已经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新传入的禅宗思想给日本园林界灌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日本特色的庭园文化——“枯山水”由此产生,掀起了在庭园形式和风格上追求禅意和精神世界的风潮。
关键词:禅宗园林;枯山水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主要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以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但是禅宗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真正赋予“禅”一个全新的宗教意义并使之成为宗派的,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华大地后广泛传布所致。
日本自奈良时代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宗派,直到镰仓时代才重新唤起人们的兴趣,并奠定了日本禅宗的流派。日本禪把参透“无”字放在最突出之地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得到幕府武士的格外青睐,广为流传并发扬光大,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日本禅宗文化没有拘泥于寺院的形式,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在园林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产生了独具日本本土文化特色的庭园风格——禅宗庭园。这里,我们暂且把表现禅宗思想的庭园统称为禅宗庭园,这种形式的庭园是以禅宗寺院中表现禅宗思想的庭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将感官的追求变成了精神上得享受。
纵观日本庭园,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禅宗美学的影响,反应了枯与寂的意境。初期的禅宗庭园是在净土式庭园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禅宗思想,加些元素,而真正在日本造园历史中确立禅宗庭园地位的是日本禅师——著名的造园师梦窗疏石国师。他虽然也在寺院中参禅,但更喜欢外出游历,在大自然郊野中独坐修行悟道,所以梦窗国师的感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然,因此,他设计的庭园虽然都是以自然为主,但却是蕴藏着很深的精神性的哲理。梦窗疏石曾经说过,设计庭园有一类人,他们将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当成自己,把对庭园的喜爱融在修行里,认为庭园里的树木山石都蕴含着因四季转变而转变的顿悟,将自己的理想与庭园融在一起。这样的人往往是脱离世俗,所以喜爱庭园本身并没有对错,对他们来说,得失在心里。所以一般禅僧设计的庭园往往与普通人不一样,他们把庭园当做禅宗的世界来看待,人园一体。在梦窗疏石的努力下,日本庭园创立了独特的造园风格,并确立了庭园作为存在于大自然中顿悟场所的地位,日本因此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庭园文化。
在日本园林中,将禅宗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枯山水庭园。早期禅僧修炼是在深山幽谷的自然环境中,而到了室町时代,禅僧寺院中独立的石庭正是对其古雅幽静意境的努力营造,作为禅僧贯彻体验宇宙的媒介。
枯山水庭园是以禅宗寺院内修行的场所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不需要宽敞的用地,只要在禅寺的一角就可以完成。枯山水庭园虽然用地狭窄但却表达出宇宙的大千世界,真正能让人在方寸间看到宇宙。枯山水是在无形中表现有形,在无声中表现有声,与自然对立强调自己的存在。它所表达的是理想的自然景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最高境界。
枯山水庭园的最早形式可以在日本平安时代(801-1191年)的造园书籍《作庭记》中看到有类似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枯山水庭园是在室町时代(1393-1467)出现的,以禅宗寺院当中的表达禅宗思想的庭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枯山水庭园的表现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庭园完全不同,是在没有任何水的环境中,不使用任何水的元素,仅利用自然山石和白砂等材料,象征性地表现自然山水、景观以及宗教思想的庭园形式。庭园没有任何实用性的功能,人们只需从屋内静静地观赏就可以,其造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禅宗的自然观和禅宗的精神,向人们传达禅宗的思想和人生哲学。造园师通过在白砂上布置自然的山石来创造和表现自然山水景观和人们精神中的世界,这种在设计上运用抽象和象征性的手法来展现理想的大自然景观的造园手法,也就成为枯山水庭园的最大特征。枯山水庭园的造园手法和表现形式独特,是一种带有浓厚的禅宗思想的庭园形式,具有很高的东方哲学思想。
龙安寺方丈庭园是建于1499年的现存于日本经典的枯山水庭园。方丈庭园以简洁独特的布局形式而闻名,真正是没有山水只有形态的枯山水庭园。整个庭园的设计非常简单,在白砂上分五组摆放了15块山石,并在白砂上描画出直线和曲线的砂纹。石组的摆放方式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石组的聚焦和分散、远近以及起伏的布置形式,所表现出的意境,由于观赏的人的信仰和思想以及身份的不同都会给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特别是15块山石的巧妙布局一直被日本造园界认为是枯山水庭园的最高峰。庭园的围墙无论是高矮、尺度还是色彩都与整个庭园氛围相得益彰。
而东福寺庭园则是将枯山水庭园的现代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庭园重建于1890年,由昭和时代的作庭家重森三玲设计完成。东福寺的庭园指的是方丈大殿东西南北面的四座庭园,俗称南庭、北庭、西庭和东庭。重森三玲以古调谱新曲的方法来造园。他将画的概念导入庭园设计中,在枯山水的传统文法上添加了一些现代感的视觉细节,所以我们看园的时候会发现既有禅宗的氛围,又有抽象画的趣味在里面。这四个庭园表现了八个主题,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八海、五山、井田市松、北斗七星。所以东福寺方丈大殿的庭园也称为八相之庭。这八相都是起源于佛教用语八相成道。
南庭是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构成元素有山石、白砂和苔藓。布局雖然比较简单,但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庭园东侧的四组石组,分别表示的是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座仙岛。庭园西侧是五座铺着苔藓的小山丘,表示五山,地面铺满的白砂以及旋涡状的砂纹象征八海。在石组的摆放上,也不同于传统做法,把石组平放或直立,而且选的石组的体量也比较大。
东庭的设计风格别具一格,白砂和苔藓作为主要基调,白砂上用长短不一的石柱摆放成北斗七星的图案,因此东庭又称为北斗七星庭。庭园里的白砂表示的天上漂浮的白云,白砂上有描绘出云彩的砂纹,苔藓是浩瀚的银河系。这七根石柱是修建寺院时剩下的建筑废料,被大师放在小庭园里用来表示大宇宙的景观,手法抽象又现代,可以说十分巧妙。
北庭和西庭的设计风格更是独特,别具一格。北庭将方形石板和苔藓相拼,绿色白色相间,像棋盘一样展开。这种双色方格交织的图案在江户时代曾经很流行,以歌舞伎艺人佐野川市松的格纹戏服为模本,所以又称为“市松模样”。当时这是一种很新潮的图文,很多室内、拉门、壁龛上都有这种装饰,但是只有重森三玲是第一个把它运用在枯山水中。在西庭,北侧将灌木修剪成方形,与白砂形成相同的方格肌理,南侧则划分了一片不规则的苔藓区域,角落里放置了一块修剪成立方体的灌木。设计师将传统的形式通过新的设计手法展现在枯山水庭园中,增加了趣味性。
禅宗思想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与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出于禅宗利益功能要求的形式已经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以其符合美学和心理学规律的特点自中世以来一直是日本庭园设计的基本原则。枯山水庭园简洁抽象的构成方式内涵,与自然和谐自如的融洽,越过理性思考直接进入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因而其成为日本园林文化的缩影。枯山水庭园极简并不是简单,而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以抽象的和谐感,简洁的形式,精神性的象征隐喻以及特定的时空与场所的体验等诸多设计手法为众多西方园林艺术家们提供了设计灵感。禅宗摈弃对名相的执着,彻见本来面目,就是极简主义追求的简到极致,却赋予深刻的内涵。禅宗宁静的思想,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通过枯山水庭园这个媒介,将一种平和的感觉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承受巨大压力和无数外界分心之事困扰的心灵有所放松。
参考文献:
[1]宁晶,《日本庭园读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年1月
[2]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著,韩炳越、曹娟译,《世界景观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