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惊鸿 又见敦煌
2016-05-30刘艳梅
刘艳梅
鸣沙山仍怀抱月牙泉,西出阳关故人依旧,世界的目光重又汇聚在这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地方。9月19日,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上演,以其全新的编排再次吸引世界关注的目光,把观众带回到古代敦煌“友好通商、互通共融”的场景,也拉开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艺展演的序幕。
复活丝路记忆 融通世界情感
舞台上,舞姿优美的舞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那是在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救助外国商人伊努斯所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的感人故事。敦煌壁画、丝绸之路、盛唐大漠、往来商贾,一个时代的历史如诗如画般地呈现在这个动人的舞蹈中。
《丝路花雨》是甘肃省歌舞团艺术家从敦煌壁画中得到启示创作出的舞剧,一种新型舞蹈派系——敦煌舞也由此产生。其中大量舞蹈动作、造型都极度仿真敦煌壁画,力求吸取并还原中华文化之精髓。如最经典的“反弹琵琶”就出自第112窟,画中女子双手执琵琶高举反弹,舞姿刚毅稳健,被公认为敦煌舞的代表;“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造型更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志,那独创的“S”形舞姿将东方女性的优雅妩媚表现到了极致,被称作是“活着的敦煌壁画”。《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800余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
“音乐、舞蹈都非常优美,舞者也很漂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从故事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家庭,希望各国人民都能够共建共享和平与友谊。”乌克兰观众安德烈说。
的确,自《丝路花雨》诞生之日起,她就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艺术生命,她承载着我们民族深厚文化的积淀,承载着漫漫丝路上数不尽的沧桑巨变。
从“万国博览会”到“丝路文博会”
时光倒流,公元609年,在河西走廊的甘肃山丹县焉支山下,一场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此“诞生”,留下了隋朝举办“万国博览会”的传奇。召见西域诸国王臣、盛陈文物珍宝、组织宴会及舞乐表演……这场规模宏大的盛会开启了世界博览会的先河。
1400多年后,甘肃敦煌市,又再次盛装迎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这座古城承载了太多历史与荣耀,作为目前唯一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她又肩负着“一带一路”的希冀与梦想。
9月20日,在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丰收季气,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如期召开。来自8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95个国外代表团在此回首东西方文化悠久历史,展望“一带一路”建设的广阔前景。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敦煌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设置了1个高峰会议和5个分论坛、5个专项论坛,旨在推进沿线国家高层次文化交流与政府民间合作。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秘书处执委会主任宫建伟表示,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艺术、文学、经济等方面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这既是历史的重托,也是时代的使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敦煌文博会分论坛中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道路,交流对促进人类进步和民族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此次敦煌文博会的标识,仿佛两条舞动交叉的丝绸,同时又像一个奔跑的“文”字。这既象征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也凸显了东西文明交融的深刻意蕴。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么振华介绍说:“虽然古代的万国博览会和现代的丝路文博会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其中表达和平共处、繁荣经济、加强交流的意愿和内涵一致,尤其对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一脉相承的。”
感知丝路文明 徜徉文化之海
1650年前,僧人来到敦煌开窟造像,此后千年间逐渐形成中西文明交汇共融的莫高窟。今天,来自60个国家的8000多件世界文化珍品汇聚敦煌文博会文化年展。汉代的铜奔马与80年前穿越丝绸之路的雪铁龙履带车、马踏飞燕青铜器原件与法国宫廷古董家具……通过极具文化价值、品类多样的文化展品组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艺术画卷,在丝路黄金点敦煌为时代奉献了一场丝绸之路文化盛宴。
嗅着丝路文化气息,踏着轻盈的步伐,行走在中国展区、国际展区、甘肃展区、专题展区4个主题各异的文化展区中,一件件以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文物精品跃然眼前,嘉宾们仿佛走入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丝绸之路文明走廊。
彰显着东方文化魅力的中国展区内,一幅长达30.12米的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观望。别小看这一件文物,看完它,就“看完”了古代丝绸之路211个节点城市。
从地图的起始处看起,巍峨的嘉峪关跃然纸上,一路向西,瓜州、沙州、哈密,出中国国境,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历经209个城市,到达天方,也就是今天沙特阿拉伯麦加。这条漫漫长路,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商贾往来、贸易繁盛的丝绸之路。
一边走、一边看,山河变换、城市变换,虽然作者没有表现丝绸之路上的人来人往,但是从这一座座因路相连的城市,可以想象出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
不仅仅是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丝路沿线省区市文物精品、“瓷上敦煌”精品瓷器、海上丝绸之路侨批珍品、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敦煌印象丝路虹霓》巨幅长卷等各类展品都引来众多外国嘉宾点赞。“展览的丰富和专业程度令人惊叹。”一位来自美国的嘉宾说,她一件一件地看完了中国展区的所有展品。
国际展区布展面积5760平方米,主要展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部分的文化艺术展品,展区共设“文明之旅·魅力法国”主宾国馆、“四海一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精品、“意会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油画精品、“文明交响”中埃当代艺术、“世·象”中意当代艺术5个专题展示。
在这些专题展上,观众可以欣赏到埃及娜芙提提半身像、墨西哥乌斯马尔古城的面具、柬埔寨飞天女神舞蹈铜器、印度巴布亚传统木屋模型、尼日利亚贝宁女王铜质头像、尼泊尔尺尊公主面具像等国际一流展品。此外,还有来自意大利、德国、希腊、伊朗、阿曼、黎巴嫩、叙利亚、亚美尼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的艺术作品……置身于浩瀚的世界文化之海,徜徉于奇妙的异域风情,欣赏缤纷的民族艺术,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世界多元、包容的文化魅力。
用文化共鸣托起“一带一路”
尽管与会嘉宾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在国家发展水平不同,但共同表达了区域间文化合作需要齐心协力推进的强烈愿望。
会议期间,中方先后与欧洲议会文化旅游委员会、“一带一路”欧中文化旅游委员会、塔吉克斯坦文化部、蒙古戈壁阿尔泰省、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等10余个国家、地区和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法国政府代表、前总理拉法兰表示,“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文化和旅游资源空间巨大。”
在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新加坡3个国家及国内21个省市的知名文化企业参加签约仪式,共签约了89个项目。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部长级圆桌会议一致讨论通过的《敦煌宣言》。这是首届敦煌文博会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凝聚了与会国家代表的普遍共识和智慧见解,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合作规划了方向和路径。
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借助丝路文博会,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组织能够走在一起,共享和平、增进友谊、共谋发展,就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永恒精神。亚信会议秘书处执行主任宫建伟先生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势必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而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又能使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同时创造相互信任的环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如《敦煌宣言》所预见的,“深化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必将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永久落户敦煌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也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推动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