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音调(二)
2016-05-30邢媛
邢媛
上一期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了欧洲之巅,阿尔卑斯山上的号角——阿尔卑斯号。与阿尔卑斯山脉同属一个山系,却又相去甚远的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喜马拉雅山脉,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就坐落在这里。本期要给读者介绍的是与阿尔卑斯山上的阿尔卑斯号极为相似,响彻青藏高原千年的号角——洞钦。
青藏高原地跨中国、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中国的藏族是这片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作为政教合一的民族,藏族信仰佛教的历史已逾千年,所以,宗教音乐也是藏族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洞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据藏文史书和有些早期壁画记载。洞钦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出现,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集臣民。在公元11世纪西藏阿里地区的壁画中,描绘了庆祝王宫宫殿落成的盛大庆典场面,其中就有僧俗吹奏洞钦的场景。
洞钦,又称“同钦”“铜钦”“筒钦”,都是藏文的音译名,藏文“洞”,意为号或号角,“钦”则为“大”,洞钦意为大号,是藏传佛教代表乐器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寺院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洞钦多为铜制,也有银制的。
铜钦管身无孔,分上、中、下三节,有些比较大的还分成四节,上面两节或三节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节中,吹奏时拉长,下端有大叭口,在固定场合吹奏时放在木制铜架上,仪仗行进或临时场合吹奏扛在人肩上。洞钦一股约长3米左右,最大的可达5米以上,其体积、音量、低音堪称世界铜管乐器之最。它音响宏大,音色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某种所向无敌的气势。
洞钦自上而下由以下个部分构成:吹嘴(亦称“唇托”藏语称为“求丹”或“普丹”)、管身(藏语称为“达”)、各节(藏语称为“赤”),每节连接处的突起部分称为“拉赤(意为拉手)”,即管身伸缩时持此处推拉,最末端是喇叭口。洞钦一般是成双配对地演奏,没有单独演奏的习惯,吹奏时先由一支洞钦吹奏,等换气之前另一支洞钦进入吹奏,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乐曲结束,两支洞钦轮流吹奏是洞钦演奏最大的特点。
洞钦吹奏的音高是基于基音之上的第一泛音和第二泛音,即基音、基音上方八度音和再上方的五度音,大多数洞钦的音高基本如此。洞钦演奏,除了这三个基本音之外,还有围绕这三个基本音的上下滑奏而形成的一些辅助音,音的力度、长短变化形成不同的组合,从而构成洞钦的旋律。旋律性并不强,也可以说,洞钦几乎没什么旋律可言,其特点在于丰富的力度变化,强奏时声音巨大、震撼人心,弱奏时绵绵不断扣人心弦。作为低音乐器,洞钦在佛教乐队中主要起到衬托和渲染佛教氛围的作用。
在藏族地区。演奏洞钦需要经过专门、严格的练习、考核合格才能成为佛教乐队的正式成员和演奏员。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积累和流传下来为数不少的洞钦乐曲,分别在各自寺院的仪轨活动、迎请仪仗、羌姆神舞等场合演奏。有些大的寺院中还流传有记录洞钦乐曲的“铜次”谱,记录洞钦音调、节奏、奏法。有趣的是,“铜次谱”不是用藏文数字或文字来标记,而是用图形来标记,因此,铜钦谱也可以称作图型谱,这与藏族的古老图形乐谱一央移谱有异曲同工之处。
藏族洞钦,作为青藏高原上传递佛教圣音的乐器,与阿尔卑斯号在阿尔卑斯山上发出对牛羊群的呼喊隔空呼应,一个是圣乐,代表着宗教的权威;一个是俗乐,象征着牧民的生活,如此一致的自然环境,如此相似的号角,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其背后的成因有待于音乐学者进一步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