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城镇发展大战略

2016-05-30王整蒲世阳叶全李文宇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化

王整 蒲世阳 叶全 李文宇

小城镇居于乡之首、城之尾,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进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小城镇发展,是摆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

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后,省委作出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经过3年努力,以21个省级重点镇为龙头的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一大批独具风貌的特色小城镇崛起在广袤的天府大地,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西部乡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我省打造特色小城镇,“先手棋”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科学布局、凸显特色,破局“千镇一面”的发展困境

长期以来,我省小城镇发展理念陈旧,规划粗放,模式趋同。我省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要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用规划把小城镇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亮出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坚持“多规合一”。在“百镇建设行动”中,我省统筹推进“多规合一”规划改革,合理安排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确保300个试点镇的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布局的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小城镇建设首次系统纳入了全省城镇化的规划体系。

坚持“一镇一规”。我省行政建制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高原,发展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我省根据各镇产业优势、人口集聚、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地域风貌的不同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作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定位最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坚持“绿色优先”。在小城镇规划中厚植“绿色基因”,利用我省独特的山、水、林生态优势,以原有城镇自然风貌为基,创建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宜居小城镇。划定小城镇发展规划红线和边界,引导小城镇集中集约发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创建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的绿色低碳小城镇。

我省打造特色小城镇,核心之举在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立镇,化解小城镇发展“空心化”难题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业,必须放大比较优势,产城相融,以特色兴镇。

通过3年来的探索实践,我省初步形成了工业园区、旅游观光、生态宜居、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商贸物流等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300个试点镇以“产业强镇增收,城镇辐射农村”的发展思路,坚持产镇和镇村联动,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促进城镇的产业向农村拓展、资源向农村流动、文明向农村传播,城镇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有力带动了县域新村建设提档升级和农民致富增收。

我省打造特色小城镇,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

在小城镇建设中,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财政资金集成的“盆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向改革要“小城镇内生动力”。大力推进“扩权强镇”,依法赋予试点镇县级管理事权,提升了小城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向改革要“农村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从2013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除特大城市以外的城镇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同时大力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增强对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吸引力,让农民“愿进来”“留得住”更“过得好”。

三是向改革问“钱从哪里来”。省财政“以奖代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小城镇建设,同时整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4.2亿元支持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的竞争机制进行配套。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稳定增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投入。

我省打造特色小城镇,重要一环是补足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避免出现“宜业不宜居”的问题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小城镇建设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吸纳农民工落户小城镇居住的宜居幸福感不够。为此,我省把“补短板”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补基础设施短板。300个试点示范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1000个,重点是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延伸。

二是补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公办学校对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普遍开放。

三是补小城镇管理短板。在试点镇设立部门管理分局或加设分支派出机构,推动综合执法权下放。

我省“百镇建设行动”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小城镇发展水平,为遍布全川的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样板。

我省农村人口比例大,发展特色小城镇,有力推动了农民工就近城镇化的进程,在落实中央“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中,走在了前列;我省处于转型发展黄金时期,发展特色小城镇,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真正夯实了多点多级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为释放西部这个“最大回旋余地”巨大潜力找到了路子;我省资源富集人民勤劳,发展特色小城镇,顺应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搭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平台;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了文化传承和现代文明进程,保留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文脉和四川记忆。

展望未来,以“百镇建设行动”为龙头的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以来,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百镇建设行动”,以更优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速推动乡土四川向城镇四川迈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责编:史瑞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