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创作缘起、时间及《宣和画谱》没有著录的原因
2016-05-30陈传席
陈传席
研究《清明上河图》,卷后第一个金·张著的题跋最为重要,必须重视。跋文曰: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图绘宝鉴》卷四记南宋画家张著和胡舜臣,“俱学郭熙山水,与张浃、顾亮同门,各得熙之一偏……著画重山叠,颇繁冗”。同书记张浃、顾亮“宣和画院待诏……绍兴间复官。”这个张著是北宋宣和年间的画家,后复院到南宋画院。《绘事备考》和《南宋院画录》也作同样记载。如果他就是题跋的张著,应该是认识张择端的。但题跋的张著于金大定丙午(1186)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这时距北宋灭亡已59年,而且,他若在南宋画院为画家,也不会写“大定丙午”,应写宋淳熙年号。
《石渠宝笈三编》记:“谨按:张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1205)授监御府书画。”按《中州集》卷七记:“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1205)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这个永安即金大兴府所属,即燕山。《石渠宝笈三编》的作者就是根据《中州集》记载而定的,是正确的。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说明他虽以诗名,但很早就好画,对画有研究,故于题跋后19年被授予“监御府书画”而进入金内。
据《金史-王庭筠传》:“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人品者五百五十卷。”王庭筠于泰和二年(1202)卒,年四十七。王庭筠卒后,张著才得以进入内府接任他品第书画的职务。
张著记载是根据《向氏评论图画记》,同时还有宋徽宗的题签(详下),何况张著距宋徽宗时代不远,所题可信。张著说:“翰林张择端……游学京师。”画家被授予“翰林”者始自五代南唐和西蜀,但史家认为南唐和西蜀属于梁唐晋汉周的附属国,虽建都金陵、成都,而张著不会称其为“京师”(后人无一人称其为“京师”)。此“京师”指北宋都城开封。《清明上河图》所画的内容也是开封的景象。这说明,张择端是北宋画院画家,原籍东武(山东诸城),后居北宋京城开封。
但张择端是北宋何时人呢?《清明上河图》作于何时呢?
卷后有张公药诗,其中写道:“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似乎说张择端是宣和年间画家,《清明上河图》也画于宣和年间。
明确道出此画出于宣和政和年间者,是卷后李祁…题字:“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李祁是元末明初人,他的题跋末云:“岁在旃蒙大荒落”,即乙巳(1365),距北宋之亡已238年,因此他的说法,已无太大史料价值。
明代董其昌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詹景凤、孙承泽也作如是说。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人,《清明上河图》作于金朝。其说无太大价值,也无甚影响,故暂置而不论。
现代学者郑振铎则认为张择端成名于宣和之末。他说:“《宣和画谱》里没有张择端的名字,可见他的成名是在宣和之末(约1125年)。”郑振铎是权威学者,此说一出,响应者云集。国外的学者研究《清明上河图》,如英国的韦陀、日本的古原宏伸等,都承袭这一说法。
当代研究《清明上河图》最用力的学者黄应烈、戴立强则说:“北宋宣和(1119-1126)后期,张择端完成其成名之作《清明上河图》。”徐邦达则说:“……不过清明上河图,却可以肯定在宣、政年间画的。”
可惜都没有讲出根据,虽言之似成理,而持之却无据。最早题字的张著并没有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于宣政年间。张公药写的诗,说法也是很含糊的。倒是李祁的五世族孙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卷后二次题跋中的一些说法值得注意。一是弘治辛亥九月题云:“……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丰亨豫大纷此徙,当时谁进流民图……”二是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题云:“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这就纠正了李祁“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的说法,而把时间推前到宣政以前了。这一推前,意义十分重大,道出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缘起和背景。但是李东阳这一说法至今无人注意,无人提及和理会。
据《宋史·蔡京传》记:
……五年,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魏国。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
五年是北宋崇宁五年(1106),因为承平已久,没有战争,经济确实是十分发达的。这在很多文献中皆可查到根据。
洪迈《容斋诗话》中说:“国家承平之时,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
都城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二十万户居民,尤为繁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记: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太平日久,人物繁华,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书中所记酒楼、桥、河、清明等繁华景象皆和《清明上河图》中相类。
《宋史·蔡京传》又记: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凿大三山,创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工役,无虑四十万。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而延福宫、景龙江之役起,浸淫及于艮岳矣。
《水浒传》中描写的“花石纲”、“生辰纲”等一纲一纲的财富纷纷输送到汴京,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财富既多,蔡京又自比于古代的圣人,因此,他要在各个方面建造丰大的奇迹和景象(包括绘画作品),创桥建堂立观造宫,更为丰大。所以,蔡京当权,为了谀谄徽宗皇帝,“倡为丰亨豫大之说”,且“视官爵财物如粪土”。《易经·丰卦》云:“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根据《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丰卦》等注疏,丰,象征丰盛、丰硕、充满;亨,王假之,财多德大,谓之丰;又谓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然非有王者之德不能至。全句歌颂皇帝大德,至财多丰亨,而无忧,又如日中天,君临万国,遍照四方。豫卦象征欢乐。“利建侯行师”;豫卦《彖》日:“豫之时义大矣哉”。总之,“丰亨豫大”是对皇帝的歌颂,对时代财丰人乐的赞美。徽宗皇帝是十分高兴的。
蔡京既倡“丰亨豫大之说”,必然要有表现,布置画院画家创作表现“丰亨豫大”的作品,或画家主动响应而创作此类题材作品,乃在情理之中。
画家创作如此巨幅而又工程浩大的作品,不可能没有背景,也不可能没有上司的支持。完成这一幅作品,没有一年半载是绝对不行的。画院画家必须听从皇帝宰相的命令而创作。因此,可以断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创作于崇宁末至大观初,(下面还有补证)正是蔡京倡“丰亨豫大之说”而又权势最炽之时。画中的内容正是“丰亨豫大”的注释和具象化。
王希孟的巨幅《千里江山图》及院画家创作的《江山秋色图》巨幅,也应该创作于此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后蔡京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乃崇宁末至大观初创作完成后进献给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又由皇帝赐给蔡京。《宋史》记载蔡京于大观年末被贬,“出居杭”。政和二年又被召回,三年赐画,可能为安慰其心)。《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宏篇巨制,工程浩大之作,也正是歌颂北宋江山“丰亨豫大”,而且画幅之巨大、堂皇,在蔡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前是极少见的。蔡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是得到宋徽宗支持的。《宋史·蔡京传》中都有记载。有皇家支持,方能创作如此巨作。画作又体现皇家的思想,皆乃情理中事。但这批巨作,《宣和画谱》中皆没有记载,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也是出于张著的跋语。张著依据的是《向氏评论图画记》,此书是手抄本,现已佚。宋·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向氏书画》一节,其中谈到:“吴兴向氏,后族也。其家三世好古,多收法书、名画、古物……”又谈到,在吴兴的向氏后人,其一叫向士彪,“所蓄石刻数千种,后多归吾家”,其二向公明“呆而诞”,藏有法书名画及“画目二大籍”
(按:即《向氏评论图画记》),后被狡狯的刘瑄借去“尽录其副”
(即手抄一本),呈献贾似道。贾似道“遣刘诱以利禄,遂按图索骏,凡百余品,皆六朝神品。”后来这些名画法书都被其后代败坏光了(“公明视之亦不甚惜,凡博徒酒侣至,往往赤手攫之而去耳……”)。据谢巍先生考证,这《向氏评论图画记》一名《向氏图画记》,其作者即吴兴向氏的先人向宗回,字子发,开封人。谢巍考证十分可信,但他说向宗回“约庆历八年至皇五年(1048—1053)间生,大观四年至政和七年(1110-1117)间卒”,仅有结论,却没有考证的过程(没有讲出依据)。
还应该补充一条资料,周密《癸辛杂识》前集有《向胡命子名》一节,云:“吴兴向氏,钦圣后族也……有三子,常访名于客,长日涣,次日汗……宕则多收故物,其子公明悉献之贾师宪(似道)得一官,以赃败。”这个向公明和《向氏书画》中说的向公明是一个人。《向氏书画》中也说:“贾(似道)大喜……遂酬以异姓将仕郎一译公明……后为嘉兴推官,以赃败而死。其家遂荡然无子遗矣。” “钦圣后”的后是皇后的后,即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不是后来的后。我们从这里便可以考证向氏的家族和《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作者了。
现以《宋史》等书记载重作考证。向宗回的曾祖向敏中是宋朝的宰相,有文集十五卷,传列《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向敏中有子四人,日传正、传式、传亮、传范。传范娶南阳郡王惟吉女为妻,传列《宋史-外戚中》。传亮有子经,经有子宗回、宗良,有女儿即钦圣宪肃皇后。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列《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下》,她是决策立端王赵佶为皇帝的最关键人物。本传说她:“帝仓卒晏驾,独决策迎端王,章异议,不能沮。”“徽宗立……明年正月崩,年五十六。帝追念不已,乃数加恩两舅,宗良、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非常典也。”因为向皇后力排异议,立神宗和陈妃(后来也称陈皇后)生的儿子赵估为皇帝,所以赵佶当了皇帝后对她特别感谢。但一年后,向皇后死了,所以,徽宗对她的两个兄弟,即自己的舅舅宗回、宗良,特别照顾。
现在要考证向宗回的生卒年。向宗回传列《宋史-外戚中》,“宗回少骄恣,有小才”。在向氏子弟中,唯宗回“有小才”。所以,只有他才是《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作者。又说他:“钦圣后服除,起奉朝请,继命止朝朔望,卒,年六十二。帝制服苑中,赠检校少师,谥日荣纵。”
他的弟弟向宗良:“宣和中,卒,年六十六,赠少保。”同是舅舅,宗回死赠少师,有谥号,而宗良死,赠少保,比少师低两个等级(少保一少傅一少师),且无谥号,说明宗回才华在宗良之上。宗良传中未有提到“钦圣后服除……卒”等等,即是说他在向皇后死后很长时间才死。宣和中即1121年。即使向宗回只比宗良大一岁,那么,六十二岁而死的宗回也是跨过了“重和”而在“政和”六年(1116)死的。而《向氏评论图画记》的写作又在此前,这说明《清明上河图》画成绝对不会在宣和年问,更不能在宣和后期。
但向宗回却比宗良年长不止一岁。他的传中有“钦圣后服除,起奉朝请,继命止朝朔望,卒,年六十二”的记载这里只说他为向皇后服丧期满后,皇帝只让他每月上朝二次。后来死了,年六十二岁。看来他的死距向皇后之死不太远。向皇后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死。此后,向宗回又升官、罢官、复官。本传记其:“徽宗立,进彰德军留后,历安国、保信、镇南、保平军节度使,检校司空,封永阳、宁海、安康、汉东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这汉东郡王、开府仪同三司是他最后的职位。
《宋史·徽宗本纪》中多次提到向宗回、向宗良。其中大观二年(1108)正月“徒封向宗回为汉东郡王。”同年九月“削向宗回官爵”。最后一次提到向宗回是大观四年(1110)六月“复向宗回为开府仪同三司、汉东郡王”,这是他最后的职位。以后再也没有提到向宗回。次年,即政和元年(1111)二月,他的“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被郑绅所代替。这说明向宗回已于大观四年六月后去世了。则向宗回死于1110年,年六十二,生于1049年。他的父亲向经,根据本传记“卒于淄川,年五十四”以及《长兴集》卷一八其墓志铭记载推算,生于1023年,卒于1076年。他生长子宗回时26岁,而向皇后生于1046年,向经23岁。这在早婚的古人中是十分恰当的。
而周密说向家“三代好古,多收法书、名画、古物……故尤物多归之”。”宋徽宗又因追念向皇后,“数加恩两舅”,所以,把名画赠给他是常理中事。画上有宋徽宗“瘦筋书五字”及双龙小印,无政和、宣和印,也说明这画完成于宣政之前,徵宗为了感激向皇后而急忙在画上题五字并加钤双龙小印,把画赠给好名画的向宗回了。向宗回也就把这幅画定为“神品”,记入《向氏评论图画记》了。
大观一共四年,则向宗回的《向氏评论图画记》必写于大观四年其死之前。综合以上所述,当写于大观一、二、三年,不会再早。也就是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成于崇宁末至大观初。
前面我推断,《清明上河图》也是完成于崇宁末至大观初,还是正确的。
这幅画在徽宗手中不久,便到了向宗回手中,没有进入宣和内府,也没来得及赶上加钤政和、宣和二印。《向氏评论图画记》记的是自家收藏的“名画千种”而非内府中名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在政和三年(1113)赐给蔡京了,此时皆不属内府收藏。所以,这二画都没有被编人《宣和画谱》中。
古今学者说《清明上河图》没有被编入《宣和画谱》,是因为张择端得罪了蔡京;或说《宣和画谱》编成之后作品才完成。皆不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