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空冷器防冻系统

2016-05-30杨琳

科技尚品 2016年7期

杨琳

摘 要:电器运转的过程中,空冷器进口经常表现为偏低温。在这种状态下,低温冻结了空冷器内的工艺介质。这是由于,空冷器介质有着较高的凝固点及黏性。若缺失了防冻体系,空冷器将会缺乏保护,造成运转故障。为维持均匀的管壁温度,空冷器有必要配备防冻性设计,防控操作时的偏差。对于此,解析了防冻设计的常用思路。结合空冷器运转的真实状态,探析具体思路。

关键词:空冷器;防冻设计;PLC

通常来看,空冷器都要设定管壁的最低温度,这种温度可设置为临界性的介质温度。在这种状态下,流体状的工艺介质很易冻结,凝固并堵塞了空冷器。对于空冷器而言,工艺的临界温度包含了凝固点及露点。冷凝的状态下,很易腐蚀介质因而增加后续操控时的难度。面对低温环境,空冷器需配备全方位的防控,设计出适当的防冻方式。

1 防冻设计针对的情况

电气运转过程中,空冷器管壁时常显示出最低温度。情况严重时,甚至低于设置好的临界温度。一旦温度过低,原本流动着的空冷介质将会凝固或堵塞空冷器。在防冻设计中,电气空冷器防冻保护针对于如下情况:

首先,是稀释性的水溶液。空冷器设定了先期的传热系数,换热管呈现为偏高温,金属温度相对来看是较高的。如果存在介质,那么必备防冻的完整系统。对于空气流量,需要实时予以调控。温度偏低时,还需附加必备的启停要求。在底部排管内,冷空气会预先接触。冷凝液过快冷却,遇到低温很易冻结。由此即可表明:冷凝器若没能发挥凝气作用,则会聚集杂质因而造成冻结。

其次,是全凝器的装置。蒸汽全凝器在运行进程中表现为单程性,回流的次序为从上至下,从较热端排向较冷端。通常状态下,电气换热管较低温的出口很易聚集杂质,不可快速凝结。杂质堆积至出口处,很易冻结空冷器内的换热管,较易引发腐蚀。如果状态很稳定,那么顶部及底部空冷器则会先后接触至空气。在各个区段内,冷却区及冷凝区表现出来的蒸汽总量并不相等。

最后,是冷凝器内的部分蒸汽冻结。对于工艺流体,出口可用来排出大量蒸汽且不会再次回流。在这时,出口端会排掉所有蒸汽。通常来看,出口包含了30%或更低的流体质量。相比于进口流体,出口包含了较少流体。经过计算之后,即可明确出口排放出来的气体。在这种基础上,设置低温下的精确操作流程。经过归纳可知,回流是可被避免的。为此,还应配备成套性的防冻装置。反之,若引发了回流,则需拓展适度的防冻范围。PLC经过滤波处理,可再次调整而后放大所需的信号。这样做,确保了更优的线性控制,以便于获得精准的空冷器温度。为确保通用性,PLC恒温的调控装置设定为三相及单相负载,加热时借助于可控硅来控制功率。同时,输入及输出也设有必备的接口。

此外,工艺介质还可能附带蒸汽,这种蒸汽是不可凝结的。在这种状态下,管壁温度也密切关系到可凝结的附带物质。对于此,有必要估算得出管壁内侧的介质温度及流动方式。某些流体混杂了不可凝聚物或者烃类蒸汽,因而很易造成進口处的冷凝器环流形态。在管壁的内侧,构成了烃类的液态环,芯部可流过液体。在出口之处,很易附着分层形态的冷凝流体。若发生上述状态,就不可缺少配套的防冻装置。

2 设计防冻保护

2.1 均匀调配流体

若能均匀调配空冷器内侧管道中的流体,即可避免偏流状态。在管路系统内,可以更改原先的连接方式。详细来看,还需适当布置接管的形态并且增加额外的防冻管。对于下侧流动的气流,为防控风速及风向的影响,则要加装入口处的风屏。通常来看,可设置为2m的风屏。在这时,还可更改风机标高。对于复位的上下两侧吹风,需要预留5℃的区间用来缓冲。如果没有缓冲,上下侧鼓风将会呈现为反复性。在特殊状态下,还不应忽视流经空气的较高温度。

PLC调控下的自动化恒温系统配备了传感器及电加热器,可以实时确保空冷器的恒温性。在工业领域内,恒温加热系统设置为自动化的调控方式。传感器可把温度信号变为可识别的电流,输入至温度控制器。依照实时的电流变化,自动调控空冷器的温度以此来确保恒温性。PLC恒温监测可用来生成精准性的空冷器温度信号,测量过程中可配备热电偶。经过恒温调控后,可生成毫伏的电压信号。

2.2 调控电气送风

相比于手动调节,自动调控百叶窗表现为如下优势:针对空气流量,可自动予以控制。在相近条件下,温度控制将会更敏感。降温的状态下,还可节省运转时的能量。百叶窗的调节有着如下优势:可用来精确调控,能够自动启停。在风力变化时,敏感性并不很强。此外,保温设备是全封闭性的。

结合真实情况,优选最适当的某一类送风方式。空冷器系统内,要实时调控精确的送风总量。调节送风量时,可借助百叶窗或自动性的风机。如果遇到低温,还需减小原先的送风量。PLC的稳压电路包含了集成块,设置为输入及输出的接地端子。

2.3 设置传热面积

设计防冻方式,最重要应为传热面积。若面积不合适,就需要更改。环境变冷时,管束可用来调控介质附带的热损耗。这样做,减低了传热进程中的热损失,管内流速也变得更高。表面积减小时,需要更改泵送的流量以此来确保附加性的压降是充足的。对于闲置管束,需要排空或清除内侧附带的物质。

3 结语

空冷器运转环境呈现为偏低温,从现状来看,可选热风循环这种特定的防冻保护。针对热风循环,空冷器都配备了差异的形式。例如:可以配备手动控制下的新风百叶窗,也可设置双重的自动及手动控制。在这之中,自动调节包含了顶部及立式这样两类的百叶窗。具体在设计时,需要结合实情来选取最便捷且简易的防冻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强.空冷器的防冻系统设计与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8,(4):46-47.

[2]朱大宏,赵弦,冯璟.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防冻研究[J].电力建设,2013,(5):49-52.

[3]刘培忠,杨志军.高寒地区间接空冷机组散热器防冻预暖措施[J].中国电力,2013,(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