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6-05-30蒋明澔何嘉斌
蒋明澔 何嘉斌
摘 要:随着智能家居理念的日益普及与产业的逐步成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从某种层面说物联网系统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智能家居系统好坏的核心标准。文章首先对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现状,并重点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特征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对智能家居电子就是的应用前景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家居;电子技术;应用现状;物联网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步智能化、定制化、数字化,尤其是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此智能家居概念应运而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物联网是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的综合技术系统,在当地智能家居系统使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国外在智能家居方面发展早,对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更为成熟,早期智能家居电子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是1998年新加坡的“98亚洲家庭电器与电子消费品国际展览会”上,参展商现场模拟了“理想家居”环境构造,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家庭系统的智能化。毫无疑义,智能家居是人类未来居住条件改善的核心趋势,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电子技术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文章就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究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与趋势,以期为我国智能家居产业的电子化提供有益参考。
1 电子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从图1中可知,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其本质作用就是通过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供计算机系统处理,但是这里说的传感器技术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即在智能家居的每个部件周围布置传感器节点,传感器将会通过传感器节点从对象上采集信息,从而使得该信息能有效传送到控制中心,这位控制中心的反应提供信息基础,如家庭能量管理子系统、家庭环境控制子系统都是通过传感器完成。
第二,RFID网,其主要是通过融合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优势,形成一个综合的识别技术,也就是说在智能家居组件上嵌入RFID智能标签,该技术就会通过互联网与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信息形成一个能写、会读、可移动的电子标签物联网,从而实现家庭生活系统的智能化,如家庭安防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等等。
第三,M2M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将人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连接,将居住者与所要监控的机器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人能全面掌握住宅的实际情况,并且随着人们对这种远程控制需求的加强,现在部分先进的物联网系统可以当户主在汽车操作出现错误的时候提出警示,开车前若漏掉重要物品公文包就会实时提醒。
2 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与趋势
毫无疑义,随着智能家居产业的逐渐成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并且在满足智能家居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将会更加成熟、科学、高效、可持续,具体趋势分析如下:
第一,系统一体化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通信、电子等综合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将不再是一个“信息控制孤岛”,而是形成以小区为单位的局域智能家居系统。长期以来,物联网技术有一个万物互联的概念存在,而事实上智能家居并不需要真正的万物互联与信息共享,因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对隐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局域系统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样会使得智能家居系统更为科学、稳健、准确。
第二,系统集成化发展,从目前智能家居的系统开发来说,目前的家居智能化还处于一个条块分割的阶段,但是随着消费者对需求的集中化、一体化要求,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必将集成化发展。由于物理材料集成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智能家居的集成化发展必须依赖电子技术的帮助,即通过给智能家居物件植入电子芯片与信息处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综合化的信息处理,并且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达到住户的远程遥控,彻底满足自动化管理、安全防范监控、火灾报警等需求。
第三,成本低廉化发展,毫无疑义,智能家居要想进一步得到拓展应用,就必须降低成本,因此未来电子技术如何降低成本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其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拓展应用的关键因素。
3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以物联网为载体的电子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智能家居产业的逐渐成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电子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但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电子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洋.浅谈家庭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资讯,2006,(9):110.
[2]罗杰,段建民,陈建新.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分析与展望[J].微计算机信息,2005,(12):26-29.
[3]张燕.我国智能家居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山西电子技术,2016,(4):127.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