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的恩情,一袋米的仇人
2016-05-30刘庆明
刘庆明
那天和老同学散步,谈到做人问题,他说一位好友在QQ上传给他一则关于做人的小故事。
A和B是邻居。这年天大旱,地里颗粒无收。A家中无存粮,孩子饿得慌,向B借米。B虽然也因干旱没收成,但家中还有存粮,于是,B给了A一碗大米,后没再给,因为自己也需要粮食度日。第二年,A粮食喜获丰收,A向B多次报恩,送去粮食和棉布。只要B家有困难,A就出手相助,两家情谊连连。困难中一碗米的救助,让A永记B的好。
C和D也是两个好朋友,C家中困难,常无米下锅。D出于对好朋友的关心,先是送了一袋大米给他。后D看着他还是困难,出于关心,又送一袋大米给他。这样接连送了几袋大米给C,D还是不能帮助C走出困境,就不再帮助C了。C看D不再帮助自己,对D有意见了。C认为,D是富家,理应常帮助他。本来C对D应该感恩戴德才是,没想到,C对D不满意,还结下仇恨。
如果D像B那样,只送给C一袋大米,可能C与D还是好朋友,C对D会怀有感恩之心。
人与人相处很有学问,在帮助他人的问题上,也要讲求方法和度。看到别人有困难,肯出手帮助,是一种美德。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帮助能使对方走出困境,然而也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对于对方的困难过度插手,甚至是一手包办,会让对方失去自己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产生依赖思想。这样,当你不再帮助对方时,他一下失去依赖,自然会对你产生意见,甚至仇恨。另一方面,过度的帮助可能会使对方認为你在他面前表现得有能力,用自己的善举遮盖了他,显得你优秀。对方内心会很不是滋味,甚至不但对你不是有一种报恩的心态,而是消极地认为接受你的帮助是应该的,你拿给他是天经地义。因为你是富人,富人就应帮助穷人。把别人对他的帮助理解成应该的,理所当然的,自然失去感恩的心。如果停止给予对方,他就很可能大有意见,甚至仇视你。
一碗米的帮助能成恩情,一袋大米的帮助则成仇人。
为什么有的人会恩将仇报?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帮助别人时没有做到帮助适中,导致我们的“善心”起了反作用。
我一直认为对那些身体健康、有谋生能力的人,没必要过度帮助。即使是那些很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只需帮助一至两回足矣,让他自己去解决困难才是对他更加有益的。我们帮助得越多,或许伤害他越厉害。因此,帮助别人,就应好好学习B,只借对方一碗米,其他,让对方自己想办法解决。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差别,A第二年靠自己的辛苦劳动获得了粮食大丰收,而C却总是走不出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