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贫困村“第一书记”政策长效实施策略研究
2016-05-30胡桂彬
胡桂彬
【摘要】在当前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第一书记”政策须从规范第一书记选拔,“量身定制”扶贫领头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党建促扶贫能力提升;继续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扶贫投入持续长效;整合“第一书记”合力,争得新的更大成绩等方面着力,推动“第一书记”政策的优化落实。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村“第一书记”;长效实施;策略研究
自2010年,中组部推动实施“第一书记”政策以来,各地先后已派出“第一书记”数万名,在派出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开展各项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到2020年,全国要完成整体脱贫的总目标,在这一全面脱贫大背景下,贫困村“第一书记”政策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如何谋划新的发展、实现新的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规范第一书记选拔工作,“量身定制”扶贫领头雁
“看单下菜、按需配餐”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贫困地区积极谋求改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但往往是东挖一镐,西刨一犁,缺乏科学规划,不能对症下药,寻求致富之路茫无头绪,脱贫成效甚微。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创新性概念,使我国扶贫工作彻底告别了大水漫灌的局面。各地开始认识到,要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榴弹炸跳蚤”。逐渐尝试结合自身具体实际,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扶贫套餐;根据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开展有针对性的脱贫项目引进、脱贫对策制定等,可以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作为各贫困村扶贫政策的实施者,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拔、任用也应做到“精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此精确制导、因地制宜破解贫困地区发展困局。“管理之道,唯在用人。”只有做到了知人善用、人岗相适,才能在全面脱贫工作中战无不胜。把最合适的“第一书记”委派到最合适的地区就要把握精确制导这一关键因素,前期深入实地考察,了解致贫真正原因,然后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或者区位优势选派合适的人选。各帮扶单位所派出的“第一书记”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有着不一样的专业特长,有懂党建的、有搞教育的、有农业专家、有网络高手、有旅游管理行家,因地制宜选对了人,既可以发挥“第一书记”的管理协调才能,又可以发挥专业知识,有助于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为当地找到一条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二、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党建促扶贫能力提升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主要实践。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在基层、服务在一线,直接与基层党员和普通群众打交道,在提升贫困地区党员素质、改善党组织弱化现象、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等方面,既是落实者,也是组织者。脱贫攻坚,也因此成为了考验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素质和能力的主战场,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的实践课堂。具体学习实践过程中,要着力做到:
一要学党章党规。始终牢记党员责任和义务,不忘党员身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深刻认识当前所在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任务和要求,如在驻村扶贫工作中,作为派驻第一书记如何站位、定位,听策、施政;在精准识别过程中,要慎重对待自己手中的“投票权”,做到不徇私、不瞒报、不漏报,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做到应报尽报等。
二要学习近平系列讲话。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思想,“第一书记”要始终坚持学“习”在路上,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把习近平系列扶贫思想学习好、宣传好、运用好,把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动起来,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要注重把“两学一做”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让“第一书记”在帮助群众脱贫中接受教育、接受锻炼,使我们的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一次提升。
三要争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关键在做。贫困村“第一书记”要冲锋在精准扶贫第一线,深入贫困对象家中,开展帮学、帮扶,做到以学促干、模范带头、争先创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带动和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继续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扶貧投入持续长效
首先是政府支持不松劲。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现在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时候,各级政府能否保持“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的毅力和定力,持之以恒给力精准扶贫工作至关重要。全面脱贫是一项长期工作,脱贫对策、致贫原因,因地区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具体实际,其有效解决重在久久为功。各级政府唯有咬定目标不动摇,围绕中心不偏离,抓牢重点不松劲,创新机制不止步,以更高要求、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才能确保打赢脱贫奔小康工程这场攻坚战。然而,以某省为例,在“第一书记”选拔政策上,由最初的先提拔再实际入驻,到第二批的优先提拔,发展到了现在第三批的不再提及,体现了其中细微的变化,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一书记”的选拔及工作积极性,值得考量。
其次是“第一书记”换人不断线。众所周知,贫困村“第一书记”都有一定的任期,多为两年至三年。贫困村“第一书记”派驻期间,为贫困村所做工作较多,在项目争取、支部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制定有规划、落实有举措。但是,由于“第一书记”回原单位,新任第一书记专业背景不同、派出单位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工作的断线、脱钩,影响了工作持续开展,甚至需要重新做起,现有的政策中还未能对该问题予以有效解决。确保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换人不断线,是贫困村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起重视。
再次是全面脱贫后不放松。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贫困是动态的,今年脱贫了,明年突然一场大病有可能返贫,原来不算很贫困的变成新的贫困人口,现有的脱贫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提高,国家兜底的这部分能否形成自身造血功能等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因此,扶贫工作不是到2020年就一劳永逸了,只是解决了阶段性的问题。全面脱贫后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返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全面脱贫后各派驻“第一书记”做好新的意义上的“扶贫”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
四、整合“第一书记”合力,争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整合“第一书记”之间的合力。当前贫困村扶贫效果不明显主要在于:贫困地区致贫原因较为复杂,不是单纯的一个原因就能概括;另外,受制于地方政府财力、政策等限制,在“雨露均沾”的情况下,各贫困村得到的支持较少,贫困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各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中,各显神通、各自为战,你修一段路,我搭一座桥,小打小闹情况普遍存在,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鉴于以上实际并我国扶贫工作现状,村落间、县县间所派驻“第一书记”往往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强强联合,把政府提供的有限支持发挥最大作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套“大帮扶”理念,取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整合“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合力。第一书记与村支书各有优势,各有分工。“第一书记”是从各级选派的优秀干部,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术、有资源优势,村支书大多是本地居民,人熟、地熟、情况熟。“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中要提高思想认识,摆正位置,与村两委协调配合,方能“合力”促发展。“第一书记”要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全面承担起村里各项事务的领导责任,全面实现精准脱贫;要承担驻村帮扶任务,负责驻村工作组日常管理的同時,会同村“两委”,做好协同配合、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维护和谐稳定上,也要和村“两委”一起,多做工作,多下功夫,共同推动村里加快发展。
整合“第一书记”与派出单位合力。“第一书记”虽原则上要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但其工作开展离不开派出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作为“第一书记”,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争取以更好的工作表现赢得派出单位领导的认可;要把好的帮扶措施、建议及时向派出单位汇报,争取在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得到支持;要把在原单位的工作统筹协调好,避免两头跑,分身乏术。作为派出单位则要把“第一书记”任职村作为本单位联系点,整合本单位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人在村、全单位在村”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范攀.乡村治理视角下的“第一书记”包村扶贫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雷丽.精确扶贫视角下当好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思考[J].传承,2016年4月.
[3]蒋妥.因地制宜选派“第一书记”实乃精准扶贫之良方[N].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