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进天津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05-30王莹

求知 2016年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天津基层

王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明确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2014年3月,由文化部牵头、20个单位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正式成立。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近年来,天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五”以来,天津着力在政策保障、设施建设、服务机制、文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群众文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推动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

1.出台公共文化政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均衡发展、增强动力、加强内容供给、推进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提出了19项工作任务,并且将能够量化的指标逐一量化,我市实施标准共52条,量化指标33项。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管理人员缺乏、经费不足、设备陈旧等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薄弱环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筑牢基层文化载体。编制完成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统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按照国家级和区域级、市级、区县级和社区村镇级四个级别,对全市现有和计划建设的图书展览、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四类设施进行统一部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格局。投资16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天津文化中心,成为全市文化设施新地标。天津图书馆新增馆舍面积6.5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图书馆。天津群众艺术馆和天津少儿图书馆新馆舍投入使用,馆舍面积均较旧馆扩大一倍。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方投入机制,推动我市建成公共图书馆31座、文化馆19个,新建87家乡镇文体中心,确保240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370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村文化室,1400个社区基本设有文化活动室。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以和平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丽区和北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总结推广“五分钟文化圈”、全方位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文化品牌活动长效机制和群众文艺创作机制建设经验,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整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文化服务资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反馈统一管理平台,及时发布服务信息,了解群众需求。制定“文化强区(县)建设”绩效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4.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等活动,寓传统艺术保护发展于品牌赛事。组织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五大道旅游节、杨柳青木版年画节等节庆活动,打造天津传统文化品牌。注重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物古迹、非遗项目、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建设老城厢民俗文化商贸旅游区、估衣街民俗民间风情街、杨柳青古镇、西双塘古镇等传统文化街区,着力保护天津民间民俗文化。面向全市发行6万张文化惠民卡,变补贴院团为直接补贴群众,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文化普惠。

5.建设高水平文化队伍,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建成以市、区县宣传文化队伍为龙头,基层文化单位和文艺团体为纽带,各级优秀文艺人才为骨干的文化组织网络。实施“千村百站”街乡镇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和“千人百团”社区艺术团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文化管理人员1500余名,筑牢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基地。成立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基层行活动,每年的基层公共文化志愿演出累计达3000场,受惠群众超过1500万人次。扶持全市各类民间团队和协会共4500个,人员近12万人,涉及合唱、舞蹈、腰鼓、戏曲等几十个门类,各级政府积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业务指导等多种扶持服务,帮助其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动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多年来,通过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凝聚合力,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步明显,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不够丰富、基层公共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和引导力度,切实保证文化事业费支出的合理增长,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各类文化扶持资金的投入向农村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在公共文化场所提供免费WiFi服务,逐步实现全市覆盖。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科学编制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目录》,将文化培导员、文化经理人、文化志愿者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政府购买内容,尽快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

2.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健全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以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社区文体活动室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作为常规性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中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突出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加快市区资源整合,将市级文化资源按地域划分并直接落地到各区县,促进全市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结合“智慧天津”“智慧社区”建设,利用数字化平台整合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传媒,使群众可以享受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广泛开展专项调查,准确把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居民的文化需求动态,实行差别化服务。定期分析文惠卡和社区评价反馈等统计数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3.重点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地域特色。重视提升津城文化品位。保护和利用我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合理利用好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项目和活动中突出天津地方特色,提升“津派”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重视挖掘“五大道”文化资源。从生态、历史、文化、生活四个方面对“五大道”进行准确定位,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项目。讲好“五大道”的故事,制作电影、电视剧等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使“五大道”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一张靓丽城市文化名片。重视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作用,在图书馆、青少年宫、游乐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举办公益讲座,搞好对天津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工作,普及天津地域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天津基层
如果天津有“画”说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天津卷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天津之眼》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