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6-05-30高莹黄健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

高莹 黄健

摘 要: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的养成阶段,具有与社会相衔接的特点,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应当立足于长远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培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的最主流化话语和最强音。而全民健身运动,作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全民健身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作用:全民健身的健康促进作用对促进社会活力,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化解、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对改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持公平、公正、平等的享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推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对策: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走进小康生活;加强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速公平参与全民健身的机会,加强社会弱势群体体育。

一、高校要以和谐为中心,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各高校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扩大就业率,一味的采用应试教育。学生在高校教学的压力下也被迫不得不在学校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班,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被全部剥夺。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了空谈。随着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相继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开始逐步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中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这些新的目标取向将取代原有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

二、高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由此可知,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体育的信心,培养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学生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体育游戏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三、要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是一两年的体育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的一环。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系列体育教育,但还有不少人停留在为学分、为考试而练的阶段。到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了,参加锻炼的人数明显减少,体质状况较大一、大二有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参与体育锻炼还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体育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朝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身意识为主要目标。

总之,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健康文明的全民健身运动不仅能提高国民体质健康,而且能促进国民的体育消费等,从而推进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全民健身在一定程度上对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高等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其心理活动处于不稳定时期,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识敏感,可塑性强,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对他们进行意识的培养必须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健身意识,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主行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志高,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13.11(14-8)

[2]刘海元.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14(5)

[3]姚小跳.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赣南医学院校级课题《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研究——以赣南医学院为例》(编号:YB20153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