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公立医院的背后

2016-05-30周彦

E药经理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宿迁市宿迁妇幼保健

周彦

很多时候,在事物看似简单的表象下面,常常藏着不简单的逻辑。有了先入之见,就难得持平之论。现实几乎永远比理念复杂,应当多摸摸来龙去脉、听听各种声音。

到达宿迁的第一天已经是晚上11点,驶进宿迁市区,就可以看见远处“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字,在夜色中显得气派非凡。来宿迁之间,我对这家大型公立医院早有耳闻—开会或者参加论坛的时候,常常听人说,宿迁之前把公立医院全卖了,现在又花了近20亿新建了一家,这说明什么?“自然说明没公立医院不行,可见宿迁医疗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是失败的。”

出于好奇,在之后的调研中,把对这家医院的看法放在了问题的筐子里。从官员、医生、乃至患者们的言谈中,这家医院复杂曲折的命运渐渐在眼前明晰起来。

“第一人民医院”诞生记

全盘市场化改革的宿迁为何走了一步“回头路”,建起一座规模不凡的公立医院?

宿迁最初决定建公立医院,和当时的政策环境相关。2003年以后,宿迁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完成了改制,而经历“非典”以后,国家开始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投入。作为“改革孤岛”,没有一家公立医院,宿迁处境尴尬,由此带来的损失也是真金白银:尽管是欠发达地区,但由于没了公立医院,也就拿不到中央和省里的卫生专项转移支付,截至2010年,宿迁自己估算直接损失高达6.9亿元,间接损失更多。

其实,宿迁当时的三级医院—宿迁人民医院,尽管不是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政府办公立医院”,但按其产权界定,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国有医院:国企金陵药业持有63%的股份,宿迁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宿迁市政府持有27%的股份,南京市鼓楼医院以无形资产出资持股10%,参与医院管理—三方都是国有“血统”。宿迁市领导一琢磨,摊上这么不公平的事儿,还这么大的损失,得想想办法!就找到省领导说明情况,希望要回这些本该拿到的财政补贴,领导建议他们新建一家“纯正的”公立医院,再以省级财政补贴的方式把钱拨给宿迁。这样看来,第一人民医院的诞生,并不是当地百姓真的需要公立医院,而仅仅是希望获得公平待遇。

财政部门有领导听闻此事直摇头:财政补贴怎么就不可以给民营医院?国家这些年多少高新技术财政补贴投给了民营企业?即便不想补贴民营医院,把这笔补供方的财政资金转为补贴宿迁的新农合,提高农民住院的补偿率,不还是让老百姓受惠吗?这样做总比砸钱盖医院见效快吧?

再看看其他地方,也没有歧视非公立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进行了改制,只保留了10%的政府股份,而此后来自中央和省的财政补贴,省厅仍然一分不少地下拨给了这家医院。

砸20亿元建完公立医院,宿迁市政府背上了不少债务。虽然负担重,但转念一想,好歹也是给宿迁新增高端医疗资源。宿迁是个地级市,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能和隔壁淮安比肩的大型综合医院;而且,建这种大型综合医院,前期得花大钱,回报周期还长,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实力。

此外,宿迁的领导们也打心眼儿里期待,多建一家三级大医院,可以增加竞争力在宿迁的医疗江湖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是龙头老大,人满为患。市里的公务员们也纷纷表示,自家有人生病,要上鼓楼人民医院看去,也得排队。再建一家三级公立医院,既能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也增加竞争,促使鼓楼医院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起高楼,买设备,然后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优质医疗资源,不是政府建了公立医院,说有就有。大楼易盖,设备易买,人才难求。从试营业至今,偌大的第一人民医院冷冷清清,病人不来,说好的南京专家也跑了。这样一来,债务不得不继续背,运营压力也山大:一家20多万平米的医院,只要开门营业,水电气暖人工支出就像流水一般哗哗淌,来看病的患者又不多,哪家地方财政撑得住?就好比开出去一辆奥迪,开不回一辆奥拓。因此,20多万平米的崭新建筑,不得不大部分不开放,大家提起第一人民医院的时候,神色也不免有点儿复杂。

刚刚开始建公立医院的时候,宿迁其他医院的院长们还紧张了一阵儿,将来这个“对手”体量庞大,又有政府支持,还有编制吸引人才,自家日子怎么过?宿迁的领导也很清楚,要是从本地挖医生,就像“拆东墙补西墙”,于宿迁无补,所以也公开宣布不允许第一人民医院从本地医院挖医生。如今,连隔壁的鼓楼人民医院也开始气定神闲了,医院的管理人员透露,他们开会时很少提及这对手,领导表示“咱们做好自己就行”,毕竟医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团队合作,需要时间积累声誉、获取信任,不是挖来几个专家就能包打天下的。

宿迁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民,农民们往往习惯就近乡镇医院看病。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存活下来的乡镇医院大多十分争气,院长也精明强干。这些乡镇医院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专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兢兢业业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争取靠服务态度留下患者,当然,设备和技术更新也不曾落下。

而在宿迁底下三个县城(沭阳、泗阳、泗洪),改制后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口碑一直很好,患者多年就医已成习惯。在乡镇医院看不好病,人家要么去县里人民医院或者中医院看,要么去隔壁淮安,或者干脆到省城南京去。淮安医疗资源更丰富,专家也多,从最近的泗阳县乘车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淮安,和去市里用时差不多,比五环外的同志们每天进京上班还方便些。

比地理距离更近的是心理距离。宿迁是个新建市,1996年才从淮安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地级市,很多老百姓都觉得自己还是淮安的,也习惯上淮安看病。不过,这些年,沭阳县人民医院和中醫院也很努力,靠服务态度和质量,把越来越多的宿迁人留在了县里看病。

原本的计划中,宿迁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谈好了合作,将第一人民医院托管给它,江苏省人民医院一开始也大方地派来了三十多个人,既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医疗业务骨干。可以想见,这些专家在省城行医,求诊病人络绎不绝,收入高,生活质量高,到了宿迁这家新开的医院,一下子门可罗雀,收入大受影响,也担心医术不进反退。最终只剩下留守的业务院长和几个科室负责人。

最近,由江苏省卫生厅牵头,要求别的三甲医院出专家支持,表态将“举全省之力支持宿迁第一人民医院”—这样的口号背后,真是一把辛酸泪。联想起宿迁市领导屡屡强调“咱们的改革不能走回头路”,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大方向不变。

不过,陷入困境的第一人民医院,其实也有转机:如果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化管理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端设备,进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将来也可能大有作为—事实上,宿迁市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十年改革的变与不变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第一人民医院并非宿迁惟一的政府办公立医院。下面的县里,还有从公卫机构升级而来的公立专科医院。我们这次去的沭阳县妇幼保健所,即将升级成为二级妇幼保健院,从40张床位,扩张到150张床位,设备和装修全面更新。县财政下拨了970万元,还将原本和其他单位公用的大楼,全部划归今后的妇幼保健院使用。

尽管妇幼保健所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但是由于沭阳县只有这么一家公立医院,也还没有吃财政“大锅饭”的弊端。有收才有支,多年以来,财政局和医院保持了某种“默契”,医院收多少,财政局也还是把这些收入拨给医院使用,也就是说,财政局的拨款和医院的业务能力相关。前文提到县财政局给的970万元经费,其实也是医院历年的结余。此外,改制以来市场竞争充分,民营医院也给公立机构树立了标杆,什么样水平的医生能拿到多少薪酬,市场价格很清楚,财政核定编制内医生的收入,也就有了依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公立医院的妇幼保健所仍然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

目前,沭阳县中医院的分娩量是最大的,妇幼保健所扩大规模,就意味着要把原来去中医院的患者或者产妇吸引到自家来。竞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争医疗技术水平,一方面是竞争服务质量和态度。就前者而言,中医院医生的薪酬水平本就高于妇幼保健所,如果去挖中医院的医生,工资肯定还要开得更高,但是院长表示,自家医院还是以竞争服务态度和质量为主。

和沭阳县类似,泗洪縣也打算把县里的妇幼保健所,升级为有200张床位的公立妇幼保健院。当地官员从优化医疗资源结构着眼,认为政府有必要助推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升级妇幼保健院的直接原因,是县内主要医院提供的产科床日数不够,老百姓有需求;但如果让民营资本去做,为了减少成本,民营医院肯定会去本地其他医院挖人。而医疗服务需要团队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发展优质医疗资源需要高水平人才聚集,民营医院四处挖人,就“稀释”了医学人才的集聚程度,特色专科也发展不起来,导致医疗机构“小、散、乱”,医疗服务市场碎片化。而如果政府办公立医院,就会想办法去外地挖人才,比如隔壁淮安。如果成功了的话,换个角度来想,办家公立医院,也是为今后民营医院发展储备人才。

十多年的民营医疗机构竞争,宿迁官员的思路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市领导的说法是:从外地调过来主政宿迁,最大的感受是宿迁的医疗卫生工作太好管了,“既没有医院不断的来和你要钱,也没有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要你解决”。

一个模式化的问题,当时还是按捺不住提了出来:“有人说当年八千万卖掉的医院,到今天花十个亿都买不回来,宿迁有没有觉得是做了亏本买卖?”结果,当场收获了鄙视:“这见识还不如农村老太太,你五毛钱卖我个小鸡仔,我如今养成了大公鸡,怎么你还想五毛钱收回去?”

办公立医院,并不能说明宿迁的改革是失败的,相反,是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市场在促使公立机构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结果。此外,针对宿迁医疗服务市场“多、小、散”的担忧,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是市场化带来的问题,是市场发展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抑或恰好是分工协作的理想化“分级”诊疗体系?可能只能根据老百姓就医的方便性和费用合理性来判断。

又或者,宿迁重建公立医院的遭遇,正是这个“改革孤岛”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猜你喜欢

宿迁市宿迁妇幼保健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宿迁
妇幼保健机构发展机遇来了
新医改下提升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宿迁市农业发展需“三方突破”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宿迁市
妇幼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