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2016-05-30
1960年11月8日,运输连支部党员大会通过雷锋入党申请。1960年11月9日,工兵十团技术营党委批准雷锋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60年11月23日,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同日,沈阳军区政治部做出了《关于在部队中开展学雷锋、赶雷锋运动的指示》,并转发了《关于运用雷锋的典型事迹做活教材,配合部队当前教育的报告》。
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在看到《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的同时,还收到了一篇反映雷锋事迹的自发来稿。他把新华社驻辽宁分社的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叫到报社,把稿子递给他们说:你们到雷锋所在的部队去好好挖掘挖掘。两位记者粗粗地翻了一下稿子,眼睛一亮,感到雷锋不简单,也非常可爱。于是,两位记者到了军区工程兵机关,见到了王良太主任,请他给找一找雷锋是哪个部队的。王主任立刻回答说,雷锋是我们工兵十团运输连的一个新兵,他虽然年轻,但事迹很感人,这几天就在沈阳作忆苦思甜报告,你们可以去现场感受一下。
我们听说雷锋要在辽宁师范大学作忆苦报告,决定现场去感受一下。雷锋到大学作报告那天,我们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听雷锋讲到他的苦难身世,心里难过得受不了。雷锋不仅讲过去的苦,也讲党对他的培养,讲他现在的工作。……
会后,我们又找雷锋采访,他谈吐很实在。看了他带的三本日记和笔记,我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注重学习。
稽炳前那天也听了报告,他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连队也有干部持相反的意见。有的干部说他爱出风头,做好事是给别人看的。那时候我们写东西很小心,就有意识地让两种意见的同志坐到一起交谈,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心平气和地谈了半天,赞同雷锋的占多数,后来有些看法的同志也逐渐信服了。
那时,解放也就是10年刚出头,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对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了。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也对我们不利,但是我们感觉到,只要有党在,有政治骨干力量在,有雷锋这样的好后生在,国家就能稳如泰山。稿子写好后,我们送给稽炳前看。他又拿给当时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杜平看。后来见报的时候,我们起的题目《党的好后生》被改作了《毛主席的好战士》。
——佟希文李健羽
记者原拟的标题是谁改的呢?
原来,11月24日,稽炳前将准备发表的文章《党的好后生》送给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审阅,杜平看完稿件,挥笔写下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标题,并作了一大段批示:“雷锋同志受的苦难,是整个阶级、民族的苦难。在解放前,有像雷锋同志那样遭遇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人中的一个。解放后,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彻底翻了身,正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生活而忘我地劳动,可是有的人竟在短短的11年中忘了本,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雷锋同志这种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值得学习。”两天之后,也就是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从一版头条开头,用两个整版篇幅,套红刊登了雷锋的事迹报道《毛主席的好战士》(张峻、赵志华、佟希文、李健羽集体采写)。在一版的右上方刊登了杜平的批示。
杜平,曾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组织宣传过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英雄事迹,善于运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鼓舞部队士气。看到雷锋事迹后,他说:“一个人入伍前,当工人时,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入伍后,工作学习一直表现优异,当年被评为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做了很多好事从不留下姓名,这在和平时期建军史上是罕见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在工作组上报的材料上批示:“雷锋精神十分重要,值得学习。”
这篇稿件在《前进》报上刊登的同时,也发给了新华总社和《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报》《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等报社。后来各报在刊登时,把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12月13日刊登在第二版,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叫《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与此同时,沈阳军区工程兵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
万紫千红战友情
1960年,张三明从邓州当兵入伍,被分配到雷锋生前所在团的三营七连。因为表现特别突出,只当了14个月兵,他就被提拔为副班长,还入了党。当时,全团已经开展向优秀士兵雷锋学习的活动。张三明作为连里的“学雷锋积极分子”,其事迹被指导员汇报到营里。没想到,营长一听,高兴了,说:“正好运输连里缺个马车兵,好些兵都不愿干。你们连有这么个好兵,那就让他来营里赶马车吧!”就这样,张三明因为“表现特别突出”,不仅没有被提升为班长,反倒从副班长的位子“降”下来,当了“马车夫”。
“表现好,反而弄去赶马车,这是什么逻辑?”张三明想不通。可又一想,调到运输连去,可以和全团学习的榜样雷锋在一起搞运输,也许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好多东西哩。于是,便喜忧参半地打起背包,来到了雷锋所在的运输连。雷锋在汽车排,他在马车排。
几天后,张三明赶着马车到七连送菜,雷锋也开着汽车往七连送粮。俩人到了七连,见炊事班正在做豆腐。炊事员为他俩各端上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作为“慰劳”。那年月,正是“艰苦岁月”的末期,群众生活苦,军营也好过不到哪去。吃碗豆腐脑,比今天吃碗大鱼大肉还难得。回到了老连队,张三明不客气,端起碗就吃。可雷锋怎么也不肯吃,说:“这是多吃多占,侵占士兵利益”。
从一碗豆腐脑,张三明就看到了自己跟雷锋的“差距”。
帮着连队卸完菜和粮,坐下喘口气。雷锋和蔼地笑着问道:“三明,怎么样,刚到马车排,工作还顺心吧,有什么想法呀?”
张三明看看雷锋的汽车,又看看自己的马车,同样都是兵,人家开汽车,自己赶马车,一个神气,一个霉气。他心里挺不是个滋味,便没好气地回答:“赶个烂马车,有啥可以不可以的?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呗!”
新增图片
“三明同志,我看你的思想有点不对头呢。我开汽车送粮,你赶马车送菜,不都是为连队官兵服务吗?人的工作可以平凡,但志向不可以平庸。革命工作有干这干那之分,可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干啥不都是为人民服务吗?”雷锋这番朴朴实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张三明。回运输连的路上,他还一直想着雷锋的话,想着那碗豆腐脑。那时,刚从农村娃子当兵一年多的张三明,还不知道“精神境界”这个词,只是知道战友雷锋的“思想水平”的确比别人高。
打这以后,张三明不愿赶马车的思想包袱卸下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张三明记忆犹新,他说:“雷锋帮助人就像和你拍话一样,我当时心里不通,态度不好,但雷锋笑笑,耐心地给咱讲道理。从此我安心赶马车,那一干就干了八年。”
有这么一件事,让张天玉、唐天理两个人永生难忘。
1966年冬日的一天上午,连里派公差,让张天玉、唐天理等5名士兵,乘坐雷锋开的解放牌汽车,到离抚顺市50多里外的一个山村里,给连队拉冬贮大白菜。那天,刮五六级的东北风,还下着小雨,真是天寒地冻寒气逼人。张天玉和唐天理蜷缩在车厢里,冻得打哆嗦。风大,路滑,中午他们才赶到菜地。等到把菜装好车时,已是下午两点了。菜地的百姓,见战士们疲惫不堪的样子,就招呼他们:“吃了饭再走”。说实话,他们几人都已饿得发慌,真巴不得吃两碗热饭再走。可张天玉、唐天理多次被派公差,跟着雷锋往其他连队送煤、送粮,知道雷锋是从来不在外边吃公饭的。不管饿到啥时候,他都宁可吃自带的干馍,也不吃人家为他安排的公饭。眼下,大伙站着不吱声,等着雷锋发话。不出所料,雷锋谢绝了人家的要求,就招呼大伙上车走了。大冷的天,大下午了,饭没吃成,又冻又饿,大伙有怨气,都噘着嘴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