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式讲解的教学反思
2016-05-30王建迪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云南曲靖655000
王建迪(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式讲解的教学反思
王建迪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通过学生参与地理习题讲解,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新颖的解题技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背景
学生刚进入高中,就面临着高中地理中最难的知识之一——地球运动。由于这部分比较宏观,学生难以感知,虽然在新课学习中觉得已经理解了,但在课后习题中却一筹莫展、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没有把习题与课堂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第二,教师为提高习题讲解速度,会给出过量的提示,导致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尤其是通过协作和会话,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上建构新经验。为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针对地球运动部分知识选取了相关题目组成试卷,要求学生做完之后在自习课上给同学们讲解,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解题的思路,也从中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弥补。
二、教学过程
1.学生习题讲解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地球运动检测试卷一份。学生课后完成试题,并在相应试题旁标注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的综合情况,每班选取5名学生讲解习题。在习题讲解前两天告知学生其任务安排,并预留课后时间专为讲题学生答疑。要求学生讲解习题前必须自己先弄懂,倘若不懂可及时请教老师。
据统计,4个班级中参与讲解的学生近20人,习题课前仅有3人向老师请教不懂之处,有1人主动向老师先讲解一遍。
2.学生习题讲解过程
某同学用实验演示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情况:一同学打开伞,抬头仰视伞内侧,逆时针转伞,另一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的流动情况。据此回答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左后偏右 B.先偏右后偏左
C.向右偏转 D.向左偏转
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仅仅看到伞内同学是逆时针转伞,忽略伞内和伞外的情况差异,于是想当然地认为类似北半球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而错选C。
学生讲解:我们在伞内看是逆时针转动,但同样的转法在伞外看是顺时针,所以在伞外墨水的运动类似于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选择D。
教师评析:本题考查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讲题学生审题心思缜密,考虑周全。此题可以用实物演示,在班上找一把伞,一同学在伞内逆时针转伞,其他同学在伞外观察,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
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图1中表示正确的是( )
图1
做题情况:部分学生不分侧视图和俯视图,部分学生不分昼夜,部分学生没找到线a和b,尤其是在C、D选项中。
学生讲解:学生把四个选项都画在黑板上,A、C、D选项地球逆时针自转,B选项地球顺时针自转,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晨,未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昏,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晨入昏的是昏线,反之是晨线 。
教师评析:本题考查晨线和昏线的判定。讲题学生教态大方,语言清晰,有当教师的潜力,画图讲题很不错,但图没有用得尽兴,既然有太阳光,便可用阴影表示出黑夜,如此更为直观。用语要规范,被太阳照射的一面称为昼,而非晨;未被太阳照射的一面称为夜,而非昏。A、B为侧视图,其自转方向可以描述为逆时针或顺时针,C、D为俯视图,其自转方向只能描述为自西向东。还需明确指出C、D两选项中a线和b线。
图2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下题:
图2
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虽知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但对于这道题均不知如何下手求解。
学生讲解:题中AB弧表示夜弧,其对应圆心角为75°,因地球自转15°/h,可判断夜长5h,夜的中间时刻是0点,按地球自转方向可确定B点时刻就是日出时刻,为2点半,选择B选项。另一学生说还有其它解法:夜长为5h,所以昼长为19h,据昼长=(12-日出时刻)×2可计算得到日出时刻为2点半。(听课学生一片茫然,称听不懂。)
教师评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两位同学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晰且正确。第一位同学用夜的中间时刻来解题是笔者所没有想到的,思维很独特。第二位同学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为什么同学们听不懂呢?请同学们思考为何此时B点时刻就是D点日出时刻。原来是图中外圆代表纬线圈,在同一纬线上的各点,其对应的夜弧、昼弧长是一样的,即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皆一致。而B点处于晨线上,其时刻当然是B点日出时刻,和D点日出时刻相同。
图3为某区域经纬网和昼夜分布示意图,虚线为日界线,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图3
(1)苏瓦与阿洛菲两地比较( )
A.日期相同,区时阿洛菲早
B.日期苏瓦早,区时两地相同
C.日期苏瓦早,区时阿洛菲早
D.日期苏瓦晚,区时阿洛菲早
(2)图示时刻,地球上分属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1 B.1:5 C.1:7 D.7:17
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日期不同,但不能理解日期和区时的早晚。部分学生还不知道用什么代表日期的范围。
学生讲解:(1)180°经线东边为西经度、西半球,西边为东经度、东半球,所以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学生画成了自西经向东经)。遵循东早西晚,所以苏瓦的日期早于阿洛菲。图中所示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6点,所以165°E为6点,所以苏瓦所在的东西十二区为7点阿洛菲所在的西十一区为8点,所以阿洛菲的区时较早。(2)上题可知165°E为6点,根据地方时计算可得0时经线为75°E,所以新一天的范围是75°E向东到180°,跨越105°,旧一天跨越360°-105°=255°,所以两天范围比=105°/255°=7/17。
教师评析:本题考查日期和时间的早晚,以及日期分界问题。讲解者对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分界线寻找掌握得很好,讲解条理清晰;但对日期和时间的早晚以及东西方向、东西经度、东西半球有些混乱。(1)中180°经线东边为西经度,西边为东经度,这是正确的,但180°和东西半球分界无关(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此外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也没错,但这里的西指西边,不是西半球也不是西经,东指东边。日期早晚得看新一天(早)和旧一天(晚),图中明确给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苏瓦和阿洛菲在国际区两侧,顺地球自转方向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得减一天,如果苏瓦是10日,阿洛菲则为9日,所以苏瓦日期早。时刻的早晚遵循的才是东早西晚,苏瓦在东西十二区,阿洛菲在西十一区,西十一区在东西十二区东边,所以在不考虑日期的前提下,阿洛菲的时刻比苏瓦早。当然,刚刚同学讲解时明确计算出相应的区时来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直观明确。(2)涉及日期的题目一般需要寻找两条日期分界线,180°经线不会变,找0时经线即可,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根据地方时计算找出0时经线,相当不错。两个日期的范围比其实就是两个日期所占经度的比,讲解同学做得很好。关于此题,同学们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另一位同学举手说了第二种解法:新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我们可以计算出180°经线此时的时刻为7时,所以新一天在地球上所占的范围,从时间角度来看,是从0时到7时,而地球一周360°代表24时,所以旧一天的范围仅占17时,所以两天范围比为7/17。
教师评析:非常好,这种方法简便很多,用时间范围来代表空间范围,也可以解答本题。
三、教学反思
经过学生参与后的习题讲解课,反馈效果很好。其中讲题学生自评道: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有的是真正会做的,有的是凭感觉猜的,但要真正讲出来,非常不容易。在这个讲解过程中,也许有的地方讲得不够全面或准确,但自己再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不会再错了,目前也能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落实在习题中。听课学生也评价了本节课:这节课上没有睡觉了,因为上面同学讲解的思路有时和自己一样,有时和自己不一样,可能是自己怎么想也没想到的好方法,也可能自己的比讲课同学的方法更对,在听课过程中还能找出讲课同学的不足,自己还能帮忙补充,就是讲解进度有点慢。
针对这节课,教师也进行了反思,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大家是互相“切磋”,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着教师有模有样地进行讲解。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一种交流和探讨,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上建构新经验,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习题相联系,记忆深刻,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回忆起当时讲解的情境,做题效率更高。虽然有部分学生没有讲解得非常清楚,但给了其他学生补充的机会,而且也会暴露出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据此一一扫除盲点和突破难点。另外,通过这节课学生更能理解教师讲课的不易,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尊重和配合教师。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讲解的学生是教师选的,仅凭学生试题的正确率和做题思路,而难免有学生是凭“感觉”猜出来的,所以以后类似的课堂在选择讲解者时除了教师的主观判断外,建议再加上学生的主动报名参与,效果会更好。此外虽然预留课下时间专为讲题学生答疑,但来请教的学生较少,难免课堂上讲解时有错讲或漏讲的地方,即使课堂上有其他学生的补充和纠正,这个课前答疑环节还是需要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