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历史与蜀道(下)

2016-05-30孙启祥

陕西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蜀道汉中三国

文/孙启祥



三国历史与蜀道(下)

文/孙启祥

汉中地区贯穿南北、纵横交错的蜀道线路,构成了一座天然﹃蜀道博物馆﹄。三国时期的战场较量和治国实践,为蜀道沿线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轶闻、佳话,为文化探索、学术研究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中完全有条件以此为基础,广征博采,溯古铭今,以模型、图片为骨架,以史料、文物为血肉,以历史变迁、人事演替为脉络建,一座真正的蜀道博物馆以,彰显汉中的历史文化特色

各条蜀道在三国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三国时蜀道有了发展,各条蜀道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大抵主线、大道利用率高,其通塞时常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支线、小路利用率低,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但具体情况则千差万别。

(一)主线道路利用概略。

在蜀道各条主线道路中,故道、褒斜道作为开发利用最早的道路交通,在先秦、两汉、唐宋乃至以后都颇为顺畅、十分重要,春秋战国和秦汉时,经过这两条道路的征战几乎就是胜利的象征,如春秋时蜀王开明氏二世卢帝自秦蜀谷道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县南),战国时秦惠文王遣将经褒谷和金牛道伐蜀灭巴,西汉初刘邦自故道出而定三秦等重大战役。三国时,故道、褒斜道利用率也颇高,但除了建安末年曹操先后两次经此二道出入汉中还算顺利外,后来经由此二道或在此二道上的战役都处于胶着状态。诸葛亮驻汉中8年,5次伐魏中,首次出军主力败于街亭(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偏师“疑军”败于斜谷道之箕谷,第2、3、4次战场在故道或其沿线一带,都无实质进展,最后一次悉发大军由斜谷出,仍以“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收场。其间,曹真攻汉中时,曾以一部入斜谷,亦无济于事。钟会攻蜀时,主力自骆谷、子午谷进,斜谷只是辅助线路。故道、褒斜道在三国时的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自故道进攻关中为迂回路线,对方易于防守,以弱小的蜀汉经此道进攻强大的曹魏实难奏效,而当年刘邦的成功得益于猛将如云和章邯的不得人心。且褒斜道为古来大道,易成为南北双方或守护、或破坏的重点,在蜀与魏的“持久战”中,谁也不会放松对此道的警惕。

稍故道、褒斜道而后兴起的子午道、新开辟的骆谷道和容易被忽视的沓中阴平道倒屡屡扮演重要角色。子午道一开始即受到关注。诸葛亮第一次攻魏时,镇北将军魏延即献计由自己率精兵自沔阳东出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沿秦岭南坡抵子午谷南口,由子午道突袭长安,与从斜谷进军的诸葛亮合力一举平定关中。这个被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的谋略尽管未被诸葛亮采纳,但从子午道反向进攻汉中之举,则一直受曹魏青睐。太和四年(230),魏大司马曹真三道攻汉中,主力即自子午道入,只是由于蜀将的有效防御和遭遇大霖雨三十余日,此役半途而废。魏三路大军灭蜀时,钟会的东路军除以一部从子午道入,其所督的魏兴太守刘钦部亦自洵阳(今陕西旬阳)西趋子午谷口,长趋而至白水关。骆谷道如前所述,开辟后即成为三国后期的主要军事通道。沓中阴平道本为上古时氐羌人所用,在三国之前未见用于大的军事活动。姜维生活在羌地,掌兵后长期屯驻沓中,沓平阴平道也正式成为军事通道。在邓艾经此道入蜀之前,魏讨蜀护军右将军、名将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因惧司马懿之害,而于嘉平初自陇西行阴平道入蜀而降,“南趋阴平而失道,入穷谷中,粮尽,杀马步行,足破,卧岩石下,使人求道,未知何之。蜀闻之,乃使人迎霸。”夏侯霸数人行阴平道尚如此艰难,邓艾率大军“偷渡”,其难将倍增。《华阳国志·汉中志》谓:“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邓艾伐蜀道也。”景谷,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河谷,循河谷之道路即景谷道;左儋,即左担,谓栈阁险狭,往来者靠崖壁而行,担物不能易肩。邓艾沿河谷东南行,上摩天岭,“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行进中袭降蜀将田章、马邈,越龙门山,出左担道,经窦圌山、天柱山,得入开阔而野有所掠之地区,行至艰之道,立不世之功。

基于诸葛亮将“平取陇右”作为首要目标,陇右的天水(治冀,今甘肃甘谷县东)、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等地区成为蜀、魏争夺的焦点,自关中西越陇山南脉(关山),经陇右入汉中之道在三国时也成为通衢大道,主要有关山道和下辨祁山道。关山道自汧(今陕西陇县南)西北经固关越陇山,或溯汧水河谷出街泉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据说这是秦人入关中之道,至今道中仍有地名秦家源;或循通关河南下,再溯渭水西上,可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和上邽(今甘肃天水)、天水,接祁山道。魏太和二年(228),右将军张郃与诸葛亮战街亭;太和五年(231),大将军司马懿督军抵御二出祁山的诸葛亮;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与姜维战段谷(今甘肃天水县西南)皆利用关山道。下辨祁山道为自汉中西出阳平关,经沮县(今陕西略阳县东)、武兴(今陕西略阳),溯西汉水抵下辨,北出祁山之道。其下辨东南段亦称沮道。建安末马超自冀奔汉中;刘备取汉中前遣张飞、马超攻下辨;诸葛亮第一次攻魏出祁山、趋街亭;第三次攻魏遣将攻拔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攻魏时出祁山、杀张郃;魏灭蜀之役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进军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是下辨祁山道在三国时成为主要道路的见证。

较之于蜀道北段各路线,南段的金牛道、米仓道则显得冷清,除在前述汉中战役中成为战场,后几十年则主要是蜀汉成都、汉中间的人员、物资、情报通道。但作为主干道,魏灭蜀之战中发生在金牛道上的对峙仍值得一提。钟会、诸葛绪由此道经阳安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进至白水关;姜维自沓中撤退后与钟会近20万大军相持于剑阁。相对于汉中的受困成死城,涪地、绵竹的一战即溃,姜维坚守剑阁,钟会屡攻不克,或许多少可减少蜀人亡国的凄凉。

(二)支线、小道的独特作用。

蜀道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许多支线、小道在关键时候发挥独特作用。

马鸣阁道:《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载,夏侯渊与刘备相拒于阳平,(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指曹操——引者)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看来在马鸣阁道曾发生一场恶战,这场战斗对刘备袭夺汉中战局影响很大。《方舆胜览》卷66载:“马鸣阁,在昭化县”,后世地理典籍、方志、地名工具书、著述大都如此说,昭化县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新编《广元县志》将马鸣阁定位于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三堆镇。这些看来是有问题的。今三堆镇在古金牛道上,位于白水关以南。刘备在进军汉中数年前即诱杀了刘璋关头(即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占领了白水关,与夏侯渊相拒阳平关时,怎么会把自己远在后方的道路毁坏。以曹操对马鸣阁道重要性的定位和对刘备毁道目的的分析,马鸣阁道应在褒谷中或故道南段沮县至阳平关途中。这只是推断,有待再考。

古蜀道

容裘谷道:《水经注·沔水上》:“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容裘谷即今陕西勉县南定军山东南麓之养家河谷,养家河发源于南郑县西南老河口。溯河谷东南行可至巴岭,入米仓道;西南循黄坝河,经三里垭,溯玉带河谷,越牢固关可入川。养家河左定军山系之卧牛山一带原有城池。汉中战役中,黄忠据故城,凭山势,仗险要,与夏侯渊相拒。诸葛亮驻沔阳后,增修加固故城而名曰汉城(晋改曰西乐城),以防御川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容裘谷道作为米仓道的支线和与金牛道平行的小路,在蜀汉守卫汉中时作用明显。

绥阳谷道:《水经注》卷17《渭水上》:“渭水又东与绥阳谿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谿,北届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谿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绥阳谷即今陕西宝鸡县南伐鱼河谷,溯河谷行,接斜谷道;顺河谷出山抵渭水,左侧即陈仓,沿渭水而下可至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诸葛亮最后一次攻魏出斜谷,分兵经此道向陈仓,以牵制陈仓以西的魏军。

自古郢邓地溯汉水入蜀之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楚人与秦人争夺秦岭以南、汉水上游地区(这些地方为古代巴蜀边缘地带)时开辟的道路,或自襄阳溯汉水而上,或越荆山经房陵、上庸、西城水陆并用至汉中。秦统一后直至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岸)以西汉水上游地区成为一体,统属于汉中郡,其间除了新莽和公孙述时期,溯汉水之道很少作用于军事。曹操破张鲁后,将原汉中郡一分为三,增置了西城郡(治西城县)和上庸郡(治上庸县),在削弱汉中割据基础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军事争夺埋下了隐患,溯汉水之道又频频成为军事通道。刘备称汉中王后,遣养子刘封乘沔水而下,与宜都太守孟达会攻上庸;关羽败走麦城后,曾逃至临沮(今湖北安远县西北),谋经此道入蜀而被擒。东三郡属魏后,黄初年间,荆州牧夏侯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余里”,整治道路。后来,魏兴太守申仪为阻止新城太守孟达与蜀汉交通,又对辖区内的道路进行了破坏。孟达欲叛魏归蜀,魏骠骑将军司马懿自宛(今河南南阳)倍道兼行进讨,吴、蜀各遣其将行水路向西城安桥(今陕西安康市西南汉水北岸)、木兰塞(今陕西旬阳县东北汉水北岸)以救孟达,未遂;魏大司马曹真三路大军攻蜀,司马懿即溯汉水而上;蜀汉后期,大将军蒋琬亦曾谋乘汉水东下袭魏;炎兴元年(263),蜀汉以魏大举进攻的消息告急于吴,吴遣将攻魏,使将军丁封、孙异向沔中以图救援。这些战例,说明溯汉水之道路线复杂,终三国之世皆能通行,且为魏、蜀、吴各国所重。尽管其间的战例对三国鼎立之势影响不大,但在蜀道发展史上却写下了特色鲜明的一页。

蜀道三国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蜀道作为中国古代贯通西南与西北进而沟通中原的大动脉,在历朝历代都为朝野所重,其中以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唐至北宋时、南宋与蒙古对峙期间利用最多。在上述时间段中,除唐宋时官吏文人大量从此过往,使蜀道具有了文化之路的色彩外,其他时段主要是军事通道和战场,以集中连续利用时间长、产生的影响巨大深远、留下的遗迹遗址众多而论,则首推三国时期。挖掘蜀道三国历史,除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政治、交通、科技、商贸方面的价值外,在注重塑造地区形象、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两点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实力。

三国时期的战场较量和治国实践,为蜀道沿线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轶闻、佳话,为文化探索、学术研究、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川成都几十年不间断的蜀道和三国文化研究;近年梓潼、剑阁、广元一线仿古栈道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广元市蜀道三国文化论坛的举办,都形成了规模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蜀道枢纽的汉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持举办过几次蜀道及其石门石刻研究和诸葛亮研究学术研讨会,对推进学术交流、塑造汉中文化形象、提高汉中知名度起了很大作用,但近十多年除石门石刻研究外,其他方面则裹足不前,对蜀道、三国文化对汉中的影响力有所忽视。

三国时,除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家兼文学家在汉中的活动成为美谈外,这一时期著名文人青牛先生、寒贫(石德林)、李休李胜父子、刘晔、王粲、路粹、杨修、来敏、尹默、陈术、谯周、李密等在汉中的活动,也使汉中增色。汉语中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偃旗息鼓、浑身是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逸待劳、畏敌[蜀]如虎、将在外[军]君命有所不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都出自这一时期与汉中有关的活动。这一时期许多人物对汉中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的评价,对正确认识汉中在历史上的位置、研究今天汉中的发展方略大有裨益。张鲁功曹阎圃说:“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魏司空陈群说:“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杨暨说:“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是有关汉中经济条件和农业实力的评价;蜀汉偏将军黄权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蜀郡太守法正说:攻克汉中,“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蜀部从事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魏文帝曹丕说:“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张鲁有精甲数万,临高塞要,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是对汉中战略地位的概括;魏公曹操称汉中为“妖妄之国”,“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主薄杨修谓魏王曹操以“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的“鸡肋”“以比汉中”,陈群论攻汉中之难曰:“斜谷险阻,难以进退,转运必见抄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是对汉中道路之险、守卫之难、易招灾祸的分析,亦说明对于曹魏来说,“能够掌握汉中当然很好,要是付出代价太高,难以承受,也不妨放弃。”把上述活动、评价与前代苏秦、苏代、萧何等的评论和后世唐宋明清官吏诗人对汉中的赞颂结合起来研究,是宣传汉中的最好途径,也是开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大门”的钥匙。可惜现今这些实质性研究、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却过分渲染用公关手段换来的身份不明的、内涵模糊的“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概念,用“汉中是中国人的老家”、“汉中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这些商业化学者的似是而非的商业化语言代替严肃的文化发掘和学术定位,有点惹人嗤笑。

汉中地区贯穿南北、纵横交错的蜀道线路,构成了一座天然“蜀道博物馆”。汉中完全有条件以此为基础,广征博采,溯古铭今,以模型、图片为骨架,以史料、文物为血肉,以历史变迁、人事演替为脉络,建一座真正的蜀道博物馆,以彰显汉中的历史文化特色。

汉中的三国遗迹众多,是价值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年的战场遗址走马岭、定军山、天荡山、子龙山、阳平关、乐城、龙亭山、黄金谷;当年的建筑设施或其遗迹古阳平关、净明寺庞德养疴处、汉中王刘备沔阳坛场、马超墓、黄沙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武侯墓、武侯祠、石马坡魏延墓、张嶷墓;后世的纪念建筑诸葛亮读书台、马超祠、张桓侯祠,传说性纪念地张鲁女墓、杨修墓、张飞拴马岭,传奇故事“空城计”、“死诸葛退生仲达”、“姜维大战牛头山”、“孔明装神”、“诸葛禳呈”、“武侯显圣定军山”等,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素材。但是,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利用、开发,却单一、浅显、没有规模、不成系统,许多遗迹遗址荒芜废弃,除武侯祠、武侯墓等少数文化胜地外,其他一些受到关注的景点,本来内容单薄、规模极小,却又自成一体,没有相互间风格的一致、内容的呼应、故事的串联,根本无法成为吸引游人的旅游区。如能对汉中三国时期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挖掘,总体规划,高品位开发建设,在开放中凸显汉末三国的文化特点,在建设中既注重点与点之间形式上的联系、归并,形成规模,也注重风格、内容上的照应、贯通,又注重环境、情节的渲染、铺陈,赋予各个遗迹、景点以内在联系,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汉中的旅游产业发展或许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或许会被更多人认可。

(作者单位:汉中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蜀道汉中三国
蜀道向天开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三国乱谈(1)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汉中仙毫
蜀道雄魂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