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一年级美术课堂前材料的准备与应用

2016-05-30范宁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材料

范宁奇

一、美术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纯艺术”或者“纯绘画”,特别是一年级美术课程安排中,涉及了绘画、手工制作、版画、刮花、泥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使美术教学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

现在的儿童信息接受量大,已经不能满足一般绘画材料或一般的绘画手法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在我市近几年的艺术节中也得以体现。作品开始越来越呈现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在纸张、材料、技法、技巧、表现等方面越来越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儿童画创作中,除了绘画传统造型的能力表现外,很多作品开始善于寻找各种不能质感的材料和工具。而且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像我市2013年艺术节中一等奖的获得者,就是在材料的利用上用的恰到好处。实际画面并不复杂:材料选择进口的红凹凸纸,用黑色记号笔勾画出主体轮廓,画面是由上而下的视图,中间是一个人物,窗户上有一盏灯,灯光用荧光笔表现。画面虽然简单,但由于运用了颗粒较粗的红色凹凸纸,感觉画面显得强烈、真实、丰富。要是采用传统的素面纸来表现,可能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二、美术材料准备上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年级学生虽然是小学生的“新生”,但却是学习绘画的“老生”,在幼儿园中,绘画也总是作为“主课”存在。学生也总是把美术课程和绘画课程混为一谈。往往思维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认为一盒彩色笔、几支铅笔就可以“打天下”,若是教师不加以引导,往往出现材料不齐,无法上课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美术创作材料,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年级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思想上不重视,往往把老师的通知忘了。有的学生很依赖父母的帮忙,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强调,还是会出现部分学生忘带的情况。还有的是家长不重视,觉得美术课不重要,准备材料又比较繁琐,就有抗拒行为。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材料准备习惯,备齐、备足材料,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 共同制定收集材料表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和同学们一起将美术课中所需的材料制定详细表,将每节课所需要的材料一一罗列,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哪些材料是必须购买的,如油画棒、彩色笔等,哪些材料又是平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的,让学生平时多多留意。给每个学生一个材料袋,要求学生将平时收集的材料存放在材料袋中。

2、积极取得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的时候,让班主任适当提醒,效果会好很多。在材料的收集中,要求孩子必须和家长同时进行,并利用校讯通等工具进行实时提醒。

3、要利用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是学生自觉准备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保障。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平时能有意识的收集材料,这样在美术课上就能按需取用,又省钱又方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基本能保证在美术课堂前准备好必须的材料了。

三、充实和收集材料,创新美术教学内容

1、在熟悉画种中找新意

刮画,是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学过的内容。相信当老师在黑板中写上《刮出来的画》的课题时,很多学生就会觉得这些已经不新鲜。但告诉他们必须自己用油画棒先去制作一张刮画纸的时候,就会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制刮画纸,不仅可以摆脱 “材料靠买” 的习惯,而且还能学会自己控制材料特质来更好的表达作品的能力。

2、巧用范画引发收集热潮

在蛋壳画一课中,教师在课前先用蛋壳让学生猜一猜是怎么做的,利用什么材料做的?哪里来的材料?教师和学生讨论方法,比如,每天都蛋壳可以洗净保存,并现场作画。不管是颜色、形状、纹理还是质感,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发收集材料的热潮。

3、挖掘自然材料来丰富美术材料

我校学生生活在老城区,河中的石头、林中的树叶,都是很好的素材。这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但学生往往缺乏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机会。美术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闪现奇思妙想。如在《会说话的石头》中,可以引导他们去找不同形状、颜色、质地的石头,并有创意的组合起来,形成更加丰富美丽的作品。

四、美术材料的合理利用

《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强调了,第一阶段美术课程学习的目标是“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再“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表现”。可见,在小学阶段,要确立“材料先行,因材施教”的活动思路。在美术创作之前,让学生从接触材料开始,通过对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并通过联想等方法进行造型,进而产生新的艺术作品。教师往往也能够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中,往往让学生准备材料越丰富越好。

但笔者发现,有的时候,材料的比重加大并没有提高教学的效率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的烟花》中,教师准备了很丰富的材料,有各种的彩纸、画布、纸杯、塑料吸管等其他材料,在师生共同学习了烟花制作等方法后,学生开始自由创作。细心观察后发现,他们虽然紧张又热烈的创作着,却肯本不会考虑不同材料所具有的工艺性和审美特征,也不能合理的利用材料的特性。忙碌了15分钟之后,全班却没有呈现出像样的“烟花”出来。

本案例遵循的是“因意选材”,侧重于意的过程,却没有考虑到对材料特点和功能的探究。一年级学生对材料的体验不够,自然就胡乱操作一番了。细细想来,此类案例并不少见,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没有应有的效果。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儿童对材料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做好对材料的探究工作。儿童只是简单的认识和使用材料,却因缺乏对材料的了解而无法深入的完成作品。这种学习材料的“泛丰富化”,起的确是反作用力,实际弱化了儿童对材料的体验过程。

假如美术课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那么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上永远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美术课堂也只会停留在空洞的热闹中。孩子们无法深入探究材料的特性,无法深入理解材质与艺术表现的关系,也无法提升自己合理利用材料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五、加强一年级学生对材料的体验和感受

在具体教学中,要尽早建立“感知材料——引发联想——应用创作”的活动模式。我们主要采用设计教学单元开展活动:1、让学生准备一些材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直观感受,了解材料的基本特点;2、对材料的造型、色彩、肌理、质地等特点展开联想;3、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根据联想进行顺势造型或巧妙组合,创造新作品。

在第一步中,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眼睛、手去触摸材料,去发现、感知它们的大小、形状、色彩、肌理、质地等特性,交流这些材料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并引发一定的想象。

同样的材料在每个孩子的眼里可以引发出多维联想,表现不同的的主题内容,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不同的变化组合。例如,同样是纸杯,可以依据外观联想到小汽车、毛毛虫、火箭等不同事物;不仅可以在上面直接画,也可以粘贴、拓印、剪、刻等等;同样的纸杯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使用材料创作环节要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来发现揉、卷、折、剪、刻等各种技法。教师也要时时提供帮助,引导他们重视方法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

活动的最后要组织总结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艺术性和材料特性之间的关联,让一年级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材料的不同特性和艺术表现力,并了解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创作的方法。

材料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要重视美术材料的收集和利用,更要重视对材料的体验和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使用各种材料,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探究、实践,逐步加深对材料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为孩子们以后的美术学习和美术素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 浙江衢州)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材料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