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内容的研究

2016-05-30吴喜喜戴云龙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吴喜喜 戴云龙

摘 要:陶瓷捏雕是指用手工将陶瓷泥料捏塑成各种形象,陶瓷捏雕能促进初中生艺术素质的个性化发展,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从熟能生巧、分解难度、编织意境、市场意识这四点铺展教学内容,破解传统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种技能,轻个性的局限,以达成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陶瓷捏雕 拓展课 教学研究

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既是对我国陶瓷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被传统的陶瓷捏雕课程束缚,进入一个先由教师展示一件成品并示范,最后学生学做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即便学生作品完成率达到百分百,也避免不了其作品造型的大同小异,形同工厂统一加工模型产品,完全失去了手工捏雕陶瓷作品原有的灵动,随性,与独特。

“陶瓷捏雕在大美术领域里偏向劳技成分更高,所以课程中应更加偏重学生对本节课的技能掌握程度。”对这说法,我有不同的看法,陶瓷捏雕课程是动手课程,意在希望学生通过动手课程达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即便是纯粹的劳技课程也不应当过度强调技能的解决,毕竟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未来的陶瓷捏雕技师,而是培养可以适应和接受各种材质考验,对任何材质都有敏锐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那么,在拓展课中,到底怎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才能更加有效的达到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的相对均衡提升以及发展呢?对此,笔者做出了以下尝试。希望这些教学经验能给各位老师带来启发。

一、熟能生巧是一切技能的源头

熟能生巧是一切技能的源头,再多的天赋都需要反复的练习。陶瓷捏雕是实践性课程,需要首脑并用,密切配合,制作出或精致,或粗放,或写实、或抽象的作品。再好的想法没有手法的配合,都很难达到创作者的要求,容易眼高手低,长此以往就会挫败创作者兴趣与自信。而拓展性课程,虽已列入课程安排表,但在时间上的安排因各学校校情学情的不同,安排的时间长短也都不相同,那我们安排怎样的课程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的对陶瓷捏雕的技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且不局限于只让学生随性玩泥和只是对形式的复制和再现?

案例1:在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教学中,笔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做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选择可快速和重复表现的小物件为题材,如花瓣。选择这类题材,意在:1、通过反复练习落实熟能生巧的技法;2、为接下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准备各类品种的花瓣实物或者图片素材,学生观察分析其形状与轮廓,教师示范一种捏雕花瓣的技法,学生尝试着按照这种技法捏雕花瓣并不断反复练习(图1)。笔者在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在教师示范技法的基础上再总结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独有的花瓣捏雕技法。紧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观察对比各类花瓣的区别之后略微调整技法就可以制作出其他品种的花瓣外形,这样的探究结果给他们了带来了极其奇特的情感体验。

这正如意大利陶艺家波尼索拉说过的:“我献身了陶艺,因它开创了各种可能性,并且是绘画所没有的。当陶艺创作进行时,新的方法、新的范畴和新的经验,不断产生,永远是具有挑战性、未知性。”陶瓷捏雕作品的灵动性注定了捏雕技法的多元性。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生成的结果。笔者在这节课的内容选择上从简单开始,重复对同一物体操作达到熟能生巧,培养基本功,同时在重复制作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技法。通过这段练习,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到了收货,获得了成就感和积极愉快的体验,并为后期的花朵制作埋下成功的种子。可想而知,这样的体验多多益善,怎么会不再期待下一回的陶瓷捏雕课程?

二、分解难度是攻破难题的关键

陶瓷捏雕拓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初学陶瓷捏雕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很难将自己想表达的形象以一种生动、逼真的形象完美表达,显示出一种精致、优雅的美。对初中生的学习要求,笔者觉得不应当总停留在古朴,天然、原始、粗狂的审美情趣,这样的造型手法更适合小学教学,而对于对具象的形体更有感知和渴求的中学生来说,生动、逼真的形象更是他们所向往的。所以,中学生的陶瓷捏雕课程的学习要求是能精确地表达来自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体现出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与空间感受能力。

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手中的作品总是不及心中的构思,长此以往容易对陶瓷捏雕产生腻烦和退缩。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孩子渴求知识的火花就熄灭了。儿童的心中结下了一个冰块,在火花没有重新点燃之前,是很难把这块冰砸碎的,而第二次点燃求知火花是多么困难。”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怎样才能既不会熄灭学生求知的火花,又可以让他们成功制作他们内心向往的生动作品呢?西方有句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那么我们把难度分解,难度是否也可以降低?

案例2:花朵制作课中,教师准备实物花朵或图片素材请学生观察花朵的组成部分以及花瓣的排列方式,并根据观察结果组合成一朵完整的花朵(图2)。如果没有上节教学内容的铺垫,捏雕花朵将是一个很难攻破的内容。几十分钟下来,学生的作品大多只停留在粗糙的貌似阶段,并且一节课中要解决的技法过多容易手忙脚乱,再加上技法掌握不够扎实作品成功率大大降低。本节课中学生基于上节课的练习,将花朵制作的技法分解在前期花瓣制作之中,降低了花朵制作难度。学生对花瓣的捏制已是信手捏来,游刃有余。再此基础上完成一朵花的捏雕就简单多了。

用分解难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复杂的塑形手法溶解在前期的课堂教学中,最终将复杂的形状攻破于无形之中。由此,不管是什么题材的陶瓷捏雕塑形难题就都可以较为轻松地攻破了。

三、编织意境是开发想象的手段

德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过:“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其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果只注重形式的复制和再现,比如这节制作小鱼小虾下节制作小猫小狗,这样的内容选择容易进入单纯的程式化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创作思维空间的开拓,同时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内容安排,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激情的激发。

案例3:针对这一现象,以及考虑教学内容安排的衔接问题的角度上,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主题创作——“黛玉葬花”。将花瓣和花朵按照这个主题在泥板上进行重新构建组合,使其产生意境,抒发情感。

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诗一样的意境 “黛玉葬花”。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以红楼梦黛玉葬花经典情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巧用花瓣和花朵按照自己的理解、想法以及审美在泥板上进行组合构图(图3),也有学生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为作品配上文字诗句,巧妙地与语文学科加以整合,也有用中国画“诗书画印”的构图方式,给予作品中国风。

这种将诗意的情境与主题创作结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自由畅想、精妙构思、随性发挥、自由构建的机会,既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维空间,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也有效地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创意、有情感的捏雕作品。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韵味、有新意的课堂。当然,选择一些社会现象,如和平与和谐,健康与卫生,环保与低碳也是不错的主题。

四、市场意识是结缘生活的起点

陶瓷捏雕作品不仅要具有装饰价值更要具有实用价值,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拓展课中除了传授学生捏雕技能并制作精美的捏雕作品之外,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案例4:课前学生对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等针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场市场调查研究:

1、了解陶瓷捏雕作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生活中大家需要怎样的陶瓷用品?

3、怎样的市场价格可以被消费者接受?

4、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哪些不同的审美需求?

5、什么样的作品是主导陶瓷捏雕市场的潮流?

从调查结果得出,实用与美观结合的陶瓷用品较受欢迎。之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选择自己作品的创作方向,于是,钥匙扣,挂件,首饰,收纳盒等等作品因运而生了。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捏雕作品之后(图4),利用学校美食节实践活动,成功将作品投入市场。市场的认可倍增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优良循环。

当笔者把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反馈到课堂中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创作热情。教学与市场的互动,为教学到来新的活力。当然除此之还可将学生制作的陶瓷捏雕作品列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礼品,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陶瓷捏雕拓展性课程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技能教学,更是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的课程,将陶瓷捏雕引入中学拓展性课程,为具有相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看、想、做、玩中激发兴趣,增强自信,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正是当代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以及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温泉《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及思考》《中国美术教育》2012年第五期。

[2]刘晓燕《改变思维,找到“泥”的快乐》《中国美术教育》2014年第二期。

[3]周联波《我的陶艺缘》《中国美术教育》2014年第一期。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初级中学 浙江台州)

(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浙江台州)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