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爱情诗背后的故事
2016-05-30曹晋杰
曹晋杰
《陈毅诗词全集》(陈昊苏编,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收入陈毅诗作357首,几乎全是怀旧事,纪征程,抒豪情,寄壮志之作,气魄雄浑,读来犹如铁板铜琶唱大风。仅有的几首爱情诗,反映了陈毅生平的另一个侧面,读来情意绵绵,荡气回肠,更加弥足珍贵。
挥泪赋《忆亡》,痛悼爱妻肖菊英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进驻江西信丰。朱德和陈毅召集当地开明士绅座谈,其间秘书进来,与朱德耳语几句,朱德马上叫陈毅去处理:有十几个战士抢劫了离城20余里的一家当铺。陈毅骑马赶去,命令战士列队听他训话。陈毅讲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不同,革命战士应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然后要大家把抢来的钱物交还,并查出三个为首的抢劫者,当场枪决,以平民愤。朱德很赞成陈毅的处理,宣布这支队伍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就在此时,围观群众中有个年仅15岁的女孩,长得美丽端庄,她就是信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肖菊英。陈毅风流倜傥的英姿和义正辞严的谈吐,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0年7月,活动在赣南的26、27、28纵队和赣南独立师合编成红22军,隶属红一军团,陈毅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陈毅到任后,先在信丰黄泥排,后迁至犀牛和信丰城内,办起干部学校,自任校长,为红22军和地方武装培养骨干。肖菊英是干部学校第一批学员。她学习刻苦,发奋好强,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秀,还是文娱骨干。肖菊英的美丽端庄、多才多艺,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并得到肖菊英父母的支持,很快订下了婚事。
当年8月中旬,为配合攻打长沙中途撤回的红一军团主力攻下吉安城,陈毅奉命率红22军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分配到红22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肖菊英和陈毅一同回家向父母告别。陈毅和肖菊英身着戎装走进家门,警卫人员牵着一匹白马和一匹黄马站在门外。肖菊英对父母说:“我们部队马上要出发开往远处,这次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她咬住嘴唇低声而坚定地说:“我已作好准备,如果革命不成功,不会再回来。”母亲抚摸着即将离别而又前程未卜的爱女,难分难舍,潸然泪下。陈毅见此情景,忙安慰岳父母莫要悲伤,并提议能否送一件肖菊英心爱之物作纪念。母亲深思了一下,看到门外肖菊英骑的那匹大黄马背上没有鞍子,便到内屋找出她自己陪嫁的一条红毛毯,搭在马背上。这条红毛毯,寄托了父母一片真诚的心愿:祝福即将离别的女儿、女婿以及红军部队旗开得胜,革命成功,早日回家团聚。
9月,时年29岁的陈毅率红22军到达泰和县城,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继续向吉安进军,10月4日攻下了吉安。陈毅和肖菊英的蜜月就是在攻打吉安的行军与作战途中度过的。
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后,在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了有关“AB团”的史料,其中涉及中共江西省行委和赣西南特委的某些干部。“AB团”是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一小撮极端分子纠合起来的秘密组织,只存在几个月就自行消失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却认为赣西南的党组织存在“非常严重的危机”,必须来一番根本的改造,以“挽救这一危机”。遂于1930年12月初,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李韶九,携带总前委指示信,并率一连部队,到中共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准备“找到线索来一个大的突破”。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用逼供信的手段,大量捕人。几天时间,在中共江西省行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赣西南特委机关,抓捕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100余人,致使机关内人人自危。在此情况下,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地方武装红二十军的部分负责人便铤而走险,干了两件很恶劣的事:一是模仿毛泽东的笔迹,伪造了毛给总前委秘书古柏的信,制造要把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打成“AB团主犯”的谣言,企图制造总前委分裂的局面。他们故意把此信送到彭德怀手中,彭德怀一眼看穿此信乃伪造,将信送给毛泽东,揭穿了这一阴谋。另一件事是,他们鼓动红二十军哗变,扣留李韶九,放出被捕人,并率红二十军西渡赣江,脱离总前委领导,单独到永新、莲花一带活动。他们沿途还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以极大震惊,也使全党受到极大震动,错误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总前委对“富田事变”采取“坚决进攻的策略”,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起草了讨逆布告,说:“段(良弼)、谢(汉昌)、刘(启)、李(文林)谋逆,叛变起于富田,赶走曾山主席,扣留中央委员,反对工农红军,反对分地分田。”号召中央苏区军民进行反击和镇压。于是中央苏区打“AB团”的肃反运动不断升格,导致广泛扩大化,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富田事变”发生后,陈毅奉命去抓“AB团”重灾区的赣西南,担任特委书记。其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被击退,第二次“围剿”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陈毅从大局出发,伸张正义,释放了一大批被错抓的所谓“AB团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人心,积极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陈毅此举引起了负责肃反工作的领导人李韶九的怀疑和不满,他给陈毅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连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红22军政委邱达三已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了起来,肖菊英对陈毅的安全也十分担心。
此时,赣西南特委机关驻在兴国县城李家祠堂内,这祠堂原是清光绪年间江南提督军门李占椿的花园别墅,地方比较大。陈毅和肖菊英住在后边绣花楼上。肖菊英一面担任特委的机要秘书,一面还兼任特委妇女部长。夫妻二人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不久的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他对抓“AB团”的错误做法十分不满,同肃反负责人李韶九有过激烈争吵,中共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就是去开会被当成“AB团骨干”抓起来的,因此陈毅暗忖此行凶多吉少。临行时,他嘱咐肖菊英:“我去开会了,三天之内不回来,你就快走,到你老家信丰藏起来。如果我没事,我会派人把你接回来。”
陈毅到达于都后,才知道是开地方工作会议,部署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抓“AB团”,纠正肃反扩大化,陈毅虚惊一场。陈毅在回归途中,遇到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的袭击,白马被打死了,他只得和警卫员绕道步行,回到兴国县城已是第四天下午。
陈毅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陈毅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在窗前,望眼欲穿等待陈毅归来。她仿佛听到街上传来狗叫声,似乎又有人敲门,喜出望外,匆匆下楼去开门,可门外空无一人,使她大失所望。眼看天色微明,她彻底绝望,决心“和陈毅一起去”了,毅然跳入楼下的古井中。
陈毅满怀夫妻重逢的喜悦心情,推开李家祠堂大门,眼前只见白花挂在厅堂内,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令陈毅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埋葬。送葬归来,一夜无眠,含泪写下了《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肖菊英牺牲后,陈毅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讲述肖菊英牺牲经过。1949年8月,信丰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的陈毅,就致电中共赣西南区委书记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牺牲和她尸骨被国民党军挖毁之事,托付杨尚奎向肖菊英亲属表示抚慰。1950年春,陈毅又致信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肖菊英的老同学钱益民,询问肖菊英亲属的近况,得知肖菊英父亲已去世,便邀肖菊英母亲、弟弟来上海会面。后来陈毅还根据肖菊英两个弟弟的技术专长,建议江西省有关部门安排了工作。1952年,陈毅又给肖菊英母亲寄去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岳母的抚慰。
《兴国旅舍》书怀,追念亡妻赖月明
肖菊英不幸去世后,陈毅一直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下,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夫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俩主动当“月老”,热心牵线搭桥。1932年5月,陈毅与江西省少共儿童局干事、18岁的赖月明结了婚。赖月明原名赖三娇,是兴国县石村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17岁参加革命工作。她生得品貌端庄,能文能武,深得陈毅之爱。她和陈毅婚后,互相勉励,生活得很幸福。可是,陈毅工作在前线,赖月明工作在后方,他俩蜜月仅短短几天,以后两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陈毅和赖月明婚后第二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而且“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中央苏区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们,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用共产国际来的军事专家李德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套战法应对。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陈毅受命兼任西方军总指挥,负责指挥二十三军,警卫师,独立二、三、四、十一、十三团及江西军区各地方游击队,在招远、新丰前线作战,上级规定的作战方针是“阵地防御,步步设防”,作战十分艰苦。
1934年8月28日上午,战线已退到万安、兴国老营盘一线,陈毅来到三军团六师的前沿阵地视察,正值敌军周浑元部一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老营盘阵地猛烈攻击。陈毅视察完毕,作了指示,离开六师的前沿指挥所。就在此时,陈毅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顿时倾倒,血流如注。
陈毅负重伤后,住进了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赖月明闻讯十分焦急,得到领导同意,连夜来到陈毅身边看护。这是她和陈毅婚后较长时间的一次团聚,前后两个多月。
陈毅本应做外科手术,但医院没有电源,不能拍X光片,医生只得让他服药治疗保养。过了一段时间,陈毅烧退了,大腿仍是红肿疼痛,不能伸直,不能下床。他十分焦急,听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就要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位中央领导人找他谈过话。10月9日,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药品都装箱了,看样子一两天就要转移,陈毅在同病房的陈正人、周裕立二人劝说下,这才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写了信。周恩来接信后,当天即派人把电台的一台汽油发电机送来,医院连夜将装了箱的手术器械打开,拍了X光片,为陈毅做了手术,取出体内碎骨。第二天,周恩来代表中央来看望陈毅,并传达中央的决定:主力红军转移后,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10月底,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到于都县境内宽田。其时几路大兵即将压境,形势十分危急。陈毅首先动员妻子赖月明回兴国老家,赖月明舍不得离开丈夫,但这是革命大局,只能服从。陈毅不放心她一人走,特地派了宜黄县委组织部女部长万香一路护送。陈毅和赖月明分手后,陈毅将毛泽覃妻子贺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儿子小毛、贺子珍父母亲等,分乘三条装钨砂和粮食的船,送到赣州郊区隐藏起来。接着陈毅就投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险岁月。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陈毅率领的赣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下山后,几次派人到兴国寻找赖月明,都未见踪影。10月4日,陈毅亲自带着贺怡、宋生发前往兴国,就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与国民党兴国县政府交涉。除了公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赖月明。
10月6日,宋生发打探到了确实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对于赖月明可能遭到不幸,陈毅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一经证实,仍然感到五雷轰顶。回想起赖月明的音容笑貌,陈毅心中充满无限的怀念与苍凉,禁不住泪流满面。在那破旧的芳园旅舍,陈毅面对孤灯,提笔写下《兴国旅舍》表达自己的哀思: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当年陈毅送别赖月明,夫妻俩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历历在目,想不到那次竟是诀别,从此二人天上人间,永无相见之日。一句“愧负故人情”,可见陈毅对赖月明牺牲的悲痛和内疚。
从《赞春兰》到《所思》,深爱娇妻张掌珠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开赴前线抗日。1939年3月,周恩来陪叶挺从重庆来皖南军部视察工作。3月10日,军部大礼堂演出陈白尘编的四幕话剧《魔窟》,陈毅从江南来军部参加会议,也看了演出,对扮演小白菜的张茜一见钟情。一天晚上,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来看望陈毅,陈毅和他是老友,谈到了张茜,朱克靖介绍说,张茜是他从武汉招收来的,出生于船员家庭,是独生女,乳名春兰,学名掌珠,才17岁。陈毅得知张茜乳名春兰,魂牵梦绕,特地写了一首题为《赞春兰》的诗,诗曰:
小箭含胎初上岗,似是欲绽蕊初黄。
娇姿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当年10月,朱克靖从军战地服务团抽了20多人,组成一个小分队,由夏时领队,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特地把张茜也派了去。11月7日,小分队在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演出《魔窟》,缺少道具,张茜跑去找陈毅借军服,陈毅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套军装,让张茜拿走,他忘记了自己写的《赞春兰》诗稿还放在上衣口袋里。张茜回到住地,发现陈毅军服口袋内有东西,就掏出来看是不是重要文件,一看是首诗,便轻声念了起来,念完后顿时满脸飞红,想不到陈毅如此爱慕自己。她不声不响地将诗稿装进口袋里。
此后,陈毅几次与张茜见面。他放开心扉,向张茜讲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两次婚姻的悲剧。陈毅光明磊落的胸怀打动了张茜的心,两人的距离拉近了。不久,张茜又收到陈毅写给她的一首求爱诗: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1940年2月,39岁的陈毅与18岁的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溧阳水西村结婚,当晚陈毅写下了题为《佳期》的诗,满怀甜蜜之情,记录下这个幸福时刻: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深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极富特色,陈毅的爱透露着戎马战将的深沉气魄,张茜的爱洋溢着青春激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毅与张茜聚少离多,陈毅时常写诗表达他对张茜的思念之情。1941年初,张茜从苏中北上盐城,陈毅久候不至,特地写了《内人东来未至,夜有作》:
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
漏尽四更天未晓,明月知我此时情。
1943年11月,陈毅奉命由淮南赴延安,张茜怀有身孕,带着长子昊苏留在淮南。行前陈毅赋诗辞别:
我行访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单形影,独自料温寒。
留在淮南的张茜,生下次子丹淮,她带着两个幼儿,被组织上安排到津浦路明光站东南农村打埋伏,一直到抗战胜利。张茜思念陈毅,写了一首《寄怀》诗:
鸣声凄凄孤蝉哀,情思郁郁人伤怀。
行云慵步回苍穹,游子久留羁旅中。
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
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
归期误,一别春秋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
1945年冬,陈毅从延安到山东临沂,接张茜和两个孩子去临沂团聚。第二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张茜随陈毅转战山东。1947年8月,山东战场形势吃紧,张茜又生了三子小鲁,她带着三个幼儿随我军家属一道,由烟台登船撤往当时苏联红军驻守的大连港。由于我军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撤退途中有同志遇险。消息传来,陈毅十分忧虑,特写了《所思》一首,其中有句:
蓦然昨夜梦中寻,又见汝身尽是血。
醒来虽然知是梦,难解愁肠千百结。
誓祝再聚不分离,但愿再会常欢悦。
长忆送汝登车日,屈指迄今已三月。
军中不羡愚夫妇,镇日相守到白头。
但望渡海天地宽,稳渡勿为蛟龙得。
张茜在大连,抓紧时间学习俄语和英语,直到上海解放,才和陈毅团聚。陈毅和张茜共同生活了30年,生有三子一女。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第二年张茜也患了癌症,她抱病编成了《陈毅诗词选集》,于1974年3月20日病逝,年仅50岁。张茜留下了《陈毅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
其一:
因病堪悲唯自勉,理君遗作见生平。
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
波漾流溪冬月影,风回碣石夏潮声。
残躯何幸逾寒暑,一卷编成慰我情。
其二:
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
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幸会溢行间。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