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要作品

2016-05-28

当代作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常理非常态钟山

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

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 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

祖先《江南》(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一九八六年《收获》

河边的错误《钟山》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逃劫数《收获》

活着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活着》[2] 《收获》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散文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

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3]

作品特点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书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

余华说:“那时期的作品体现我欧冠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简单的说法就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导致这种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对常理的怀疑。很多事实ijing表明,常理并非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彬飞总在常理的推断之中。”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在叙述态度上,余华追求罗伯-格里耶的“零度状态写作”,即“无我的叙述方式”。

结构上,余华采用时间结构小说,他把物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几个时间交错叙述,把时间进行分裂、错位,呈现出多重象征。 余华的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做过大胆的试验与探索,语言感觉与法国新小说相似。

猜你喜欢

常理非常态钟山
金钟山秋色
“不按常理”做梦
不按常理出牌
鼓励儿子“不按常理出牌”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