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2016-05-28石凌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借物陈忠实樟树

石凌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勇敢地申报了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再细读,发现是借物喻人的散文。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上入手选文,和学生演绎一次有意思的“群文”对话吧。就这样,我便在“老百晓在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里逐册搜寻借物喻人类的文章。很快,我把目光锁定在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落花生》《白杨》三篇文章上。依据借物喻人类文章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张“阅读记录卡”——

“借物喻人”类文章阅读记录卡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课前打印好三篇文章和“阅读记录卡”并下发给学生,提前阅读思考并填表。我对本课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是温习旧知,揭开路径——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孩子们四年级下学期学过的,所以,很快拎出借物喻人类文章特点,即借助有旺盛生命力、拒虫(特点)的樟树(物),来赞美有顽强的革命意志、高贵(精神品格)的宋庆龄(人),其中运用了形象描写、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里的旧文引入是在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架桥,为本课的“群文阅读”设定好抓手。

第二是指导阅读,探寻路径——扶

有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示范引路,再重点让学生研读《青海高原一株柳》,去寻找到相关的内容。本课描写的物是樟树,特点从第5自然段的描写中概括为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生命力顽强。再让学生在文中其他段落去寻找表现柳树顽强的地方:第六、七然段想象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生长过程的艰难;第八自然段拿家乡灞河的柳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对比。从而顺势追问:陈忠实先生在这里仅仅是在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吗?自然过渡到介绍陈忠实先生的生平事迹。引申到像陈忠实这样不抱怨命运,不畏惧危难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本学期认识的夏洛蒂·勃朗特、霍金和鲁滨逊等。之后,再引导学生领悟这课的表现手法: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柳树的顽强的呢?从而启发归纳出“描写”“想象”“对比”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是对比阅读,亲历路径——放

按照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方法,让学生快速阅读《白杨》《落花生》两篇文章,并认真填写阅读记录卡。这里主要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老师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阅读记录卡完成如下:

第四步是理性追问,厘清路径——踏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篇文章读完了,阅读记录卡也填写好了,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扣问,那前面的学习是不够的。

于是,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录卡思考:你们从记录卡中,能发现“借物喻人”类文章的规律特点来吗?学生陷入了一片思考……

文章写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特点;(师总结:物是有特点的物)

文章赞美的人也都有可贵的精神品格;(师总结:人是有品格的人)

文中物的特点与人品格是一样的;

写作是通常会用到描写、对比、想象、对话、烘托等表现手法。

学生的交流是令我欣喜的,更让我惊讶。喜的是学生的回答字字珠玑,语语中的,惊的是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和敏锐。这是我在单篇课堂教学中很少体验的对话快感与满足。

我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追问:这些作家可真奇怪!赞美人就赞美人吧,何必要去借助这些事物来表现呢?这不觉得绕弯了吗?学生再一次陷入了沉思……终于有人举手了:因为这样写更有艺术性;因为借助事物来写更有感染力;因为这样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我最后总结为:含蓄表达,引发思考。

有了这样的思维碰撞,我想学习才真正有了意义和价值。

第五步是思索迁移,创作路径——拓

教材永远只是个例子。为了切实扎实学生写的训练,我从不会放过每一次写的机会。于是,我用课件打出一组词句,让学生说出相关的事物——

凌寒独自开(梅花)

春风吹又生(小草)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烛)

默默耕耘,任劳任怨(老牛)

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最后,让学生课后进行“借物喻人”类文章的创作

统观这课的群文阅读,我为了拉近学生与“借物喻人”的距离,从熟知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切实,有效地拎出这堂“群文”的抓手——阅读记录卡。之后的教学都是紧紧围绕这个表格展开的。可见,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就是有效设计一些知识点作为教学抓手。这就要求组选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比读性,适合放在一起“群文”,从而发现某种主题思想和表达规律等。

其实“单篇”也好,“群文”也罢,只要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着手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扎实训练,都是有价值的课,只是形式不同,路径不同而已,条条大道通罗马。

猜你喜欢

借物陈忠实樟树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落花生》中的借物喻人
相信香樟树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
参考资料